AI已经会画画了,还需要画家吗?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4 0

原创 王资涵 美学时空漫游指南

写在前面:本文的AI特指绘画AI。

自打各大的AI开始画画后,就任性的打开了一个画风清奇的世界,我试着用某秀的AI功能,以艺术家的自画像为原图,让AI给们重新‘画’了一张新的脸,发现小AI画得还挺别致,只是模版少了点。

左图:达芬奇《蒙娜丽莎》;

右图:AI根据原画绘制的。

——1.抄袭与机器学习——

在1957年,一位犹太人Russell A. Kirsch和他的同事制造了一台小型数字扫描仪。通电后,仪器正常运行,他尝试着扫描了自己儿子的一张照片,这张黑白电子照片就是世界上第一张数字图像。一开始,图像只是二进制的0和1,用来表示黑色或白色。在后续的算法迭代上,他们又生成了灰度像素。

相对于自然界的三原色“红、黄、蓝”,电子计算机世界的三原色也诞生了——“黑、白、灰”。就这样,以一格一格的像素为基础拼贴,电子世界从此里有了图画。

左图:Kirsch三个月大的儿子电子版照片

右图:AI根据原画绘制的。

回到问题的最初,什么是AI绘画呢?早在十年之前,AI就开始学习绘画了。

在2025年 Google两位大名鼎鼎的AI大神, 吴恩达和Jef Dean进行了一场空前的试验, 联手使用1.6万个CPU训练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深度学习网络, 用来指导计算机画出猫脸图片. 当时他们使用了来自的1000万个猫脸图片, 1.6万个CPU整整训练了3天, 最终得到的模型, 令人振奋的可以生成一个非常模糊的猫脸.(引自:Web3天空之城,城主)

十年过去了,绘画AI终于交卷,就像人工智能必须要通过图灵测试来证明自己能成功的骗过人类,2025年的AI在绘画上,已经有足够的把握来骗过人的双眼。有些作品,如果作者不,几乎可以假乱真了。如果你不相信的话,可以简单地来说,AI只会做它最擅长的事儿:机器学习模仿,一个字——‘抄’。

AI会抄学习数据库中所有作品的风格、题材、主题…,并能融合输出到一幅作品中,因此有很多AI作品,你仔细一看,发现这些图片都是缝合怪,并非原创。

所以艺术家们并不着急,因为大家都明白:AI只会抄袭,不会创造。

AI只会粘帖,但无法做到从0到1。

初初一看,AI颇像来势汹汹的未知猛兽,把所有的信息知识吞噬殆尽,但是,再多的信息只是知识,不是智慧。

AI既不能像达芬奇那样思考后,发明出“渐隐法”,也不能研究出中国山水画的“披麻皴”。

AI更不能模拟一位画家一生的艺术变奏,比如画风多变的毕加索、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康定斯基。

它只能在自己生成的作品中,机械而灵活的复用各种技法。

——2.穷举与竞争——

但是,因为AI是使用算法进行绘画,也就意味着‘穷举’全部的画面对AI来说,只是运行代码进行计算,生成一个人们此前从未见过的新图案,这是时间的问题。

一部分人坚信,AI不能画出它从未见过的画面;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只要改写几行代码,AI完全可以画出自己从没‘见过’的全新画面,对于AI来说,这就是它的创造过程。

而对于画家而言,如果也使用了‘穷举’的方式来创作的话,那就是纯粹与AI比创作速度了。

从人类与AI竞争的角度来说,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

——3.利用与成全——

AI绘画的出现,带来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AI生成的作品上,人类再进行修改优化,最后输出一份作品,这相当于拿AI做助手;

另一种则是,画家的作品,一旦进入了AI学习的数据库,就有一种画家给AI打工的味道。这种互动起来像双刃剑,像是互相利用,又像互相成全。

——4.气韵与笔触——

说到这儿,又想起了绘画的笔触,这是站在原画面前才能有的感受。

看国画,我们直观感受“气韵”;看油画,我们亲眼目睹“笔触”。这些都是AI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洒颜料的波洛克表示膝盖中了一箭。

左图:抽象艺术家波洛克的‘滴画’;

右图:AI根据原画绘制的。

此时,你再看这个视频,是不是能品味出些不一样的对比。

上面视频中的照片均来我翻拍的自画像的原作。

那么,在充分的市场化之后,是否就是手工作品与批量流水线的差别呢?

在用钱投票的前提下,相信输出的结果一定会有所不同。

而且,到目前为止,这战争的硝烟只在线上,还未曾弥漫到线下的真实世界。

所有的画作与较量,都是基于电子图像,在几万甚至几亿的像素组合之中。

而现在最大也是最敏感的问题,其实是版权。

AI画出来的作品,版权到底算谁的呢?比如上图的右侧两幅作品,这算是属于谁呢?还是说,这一旦全网公布,就不再具备独家版权呢?

那么,为了保护原创,是否AI必须只能使用公开版权的作品,或艺术家授权的作品呢?

原标题:《AI已经会画画了,还需要画家吗?》

阅读原文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