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ChatGPT的热议再度掀起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广泛讨论。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中叶,一位先驱便已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讨与论证,他就是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艾伦·麦席森·图灵。
1912年,图灵诞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优渥家庭。由于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他逐渐形成了内向且独立的性格。9岁那年,他被送往贵族学校就读,但在那里并未感受到归属感,反而是在发明创造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设计了一款独特的钢笔,并附上了详细的设计图纸,此外还发明了一种能够为自行车车灯供电的蓄电池。
在求学阶段,图灵展现出非凡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天赋。他的数学老师曾表示:“图灵是个难以教导的学生,他更倾向于采用自己的方法。”在这一时期,他荣获了由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设立的数学奖学金。
1931年,图灵顺利考入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不久后,他以一种更为简洁的方法重新证明了当时波兰著名数学家谢尔宾斯基的定理,并在四年后成为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随后,他攻读硕士学位,仅用18个月便获得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
图灵在年仅26岁时便以其卓越成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那么,这位年轻才俊将如何让自己的名字永载史册呢?
一场影响全球的战争为他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二战初期,盟军面临严峻挑战。德军凭借“恩格玛机”传递的复杂军事情报屡获胜利。在此背景下,图灵与各界专家被紧急召集至英国布莱切利庄园,任务是破解“恩格玛机”。
面对这一挑战,图灵展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当其他人还在使用坐标纸和铅笔进行计算时,他已经构想出用机器对抗机器的方案,并尝试打造一台能够模拟人类大脑分析的机器。他坚信,众人的智慧叠加起来也敌不过一台机器的力量。
凭借过人的天赋,图灵研发出了一台名为“炸弹机”的庞大机器,其计算能力相当于36台“恩格玛机”。这台机器日夜不停地运算,最终揭示了“恩格玛机”无数英文字母组合背后的秘密。随后,德军的军事指令、部队状况等关键情报被一一破译。
然而,好景不长,德军似乎察觉到了异样。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实施了“狼群战术”,利用信息优势迅速集结潜艇攻击盟军舰船,进一步缩短了信息反应时间。“炸弹机”需要一定时间来破译情报,导致盟军多次错失战机。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胜利的关键。正当图灵为如何快速破译“恩格玛机”组成的“密码矩阵”而苦恼时,盟军俘获了一台“恩格玛机”及其密码本。他迅速利用“炸弹机”破译出完整的密码电报内容,并为了抢占先机,研发出计算能力更强的“巨人机”。从此,他们重新掌握了情报主动权,德军的任何动向都逃不过盟军的视野。
据统计,“巨人机”每月能成功破译8400条情报,在库尔斯克坦克大战和诺曼底登陆等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结束后,图灵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在人工智能领域探索前行。他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并设想通过虚拟机器来替代人脑进行数学运算。尽管这一研究需要巨额投资,但他积极向英国政府争取支持,最终该项目获得批准。图灵设计出一台支持存储程序的巨型电子计算机——“艾斯”。
在《计算机和智能》一文中,图灵首次详细阐述了计算机代替人脑运算的原理这一里程碑式的贡献标志着人类向人工智能领域迈出的第一步。然而他的前卫理念也引发了诸多质疑。为了证明自己的设想他进行了著名的“图灵测试”。测试中机器成功让30%的提问者误以为自己正在与人类对话。
为了进一步验证“机器能否像人类一样思考”图灵还研发出了世界上首个AI国际象棋程序。尽管由于当时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限制每步棋需要测算半小时导致计算机在与人类的首次对弈中败北但这无疑标志着早期AI的诞生。由于图灵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卓越贡献后人设立了“图灵奖”以纪念他。“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因此被公认为“人工智能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