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韩国娱乐圈的喧嚣中,aespa成员Karina因一句“Karina很漂亮,但称不上清新”,意外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这看似简单的审美评判,实则映射出文化、性别与娱乐产业之间的复杂博弈,犹如一部荒诞而写实的八卦剧。
首先,我们聚焦于Karina的“AI美人”形象。SM娱乐将她塑造为自带科技感的高冷女神,从舞台表演到虚拟分身,“酷”成为她的代名词。然而,这精心打造的人设却成为了争议的焦点。当网友指责她不够清新时,这仿佛是一场奇怪的错位游戏。aespa的音乐和概念从未与清新挂钩,为何此刻却要以这个标准来衡量Karina?这好比硬要把科幻电影的主角塞进田园剧中,显得格格不入。而雪碧选择她代言,正是看中了她与传统“清爽”相悖的独特气质,这娱乐圈的“人设游戏”,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接下来,我们探讨这场争议中令人咋舌的年龄双标。在韩国娱乐圈,男爱豆40岁仍能凭借“成熟魅力”吃香喝辣,而女爱豆一旦到了25岁,就仿佛进入了“危机四伏”的年龄禁区。Super Junior的大叔们营业时,粉丝们追捧不已;而女团成员如郑恩地,年仅30岁就被恶意揣测是否靠打针维持少女感。Karina才26岁,就被置于年龄审判台上,遭受“不够清新”的指责。这背后反映了韩国社会对女性年龄的深深焦虑。据统计,超过六成的20至39岁女性认为外貌年龄会影响职业发展。这种社会压力在娱乐圈被无限放大,女爱豆成了大众宣泄年龄恐慌的替罪羊。那些攻击Karina的人,与其说是批判她,不如说是在借贬低她来安抚自己对衰老的恐惧,这实属荒诞。
有趣的是,Karina的这场争议恰好撞上韩国娱乐审美风向的转变。NewJeans的Y2K复古甜美风、IVE张元英的“人间芭比”形象大获成功,主流审美似乎又回到了“甜美少女”的舒适区。这场围绕Karina的八卦风波,就像一场韩国娱乐圈的荒诞喜剧。它揭示了娱乐公司、公众和艺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娱乐公司为了市场打造人设,却被公众用传统审美标准审判;公众在性别双标和年龄焦虑下,对女爱豆吹毛求疵;而艺人则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然而,这也可能是一个转机。正如aespa歌曲所唱:“We’re born to be free, break the rules.” 希望这场风波能打破韩国娱乐圈对女爱豆“少女感”的枷锁,让更多元化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舞台上。毕竟,在这个AI虚拟偶像都能大放异彩的时代,现实中的女爱豆们,不应再被“少女感”牢牢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