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与家长和老师们探讨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时,常听到这样的担忧:“孩子过度依赖AI,会不会变得不爱思考?”或者“如果作文都是AI写的,孩子怎么提高写作能力呢?”
最近,在MQ的社群中,有群友转述了一位语言学家的观点,引发了我的深思。我对此表示赞同,同时也觉得群友的观点很有启发性: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AI更好地支持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
负面效果源于用法不当
我曾在文章中提到,如果提出封闭性问题,让孩子用AI迅速找到答案完成任务,那么AI确实可能抑制孩子的好奇心。但如果改为开放性问题,或者让AI帮助提出更多拓展思考的问题,那么孩子的好奇心反而会被激发。同样地,对于AI辅助写作文的担心,可以通过让孩子提交他和AI共同完成作文的聊天记录来应对。作文可以由AI撰写初稿,但孩子需要对AI的作文进行点评和修改,让AI迭代出更好的文章。关键在于孩子在对话中能否清晰地指出AI作文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担忧源于未见新可能
担心AI帮助省略思考的任何步骤会带来负面作用,与担心计算器做算术题、翻译工具帮助读写英文会有负面作用是一样的。关键在于省下来的时间和力气用在了哪里。如果用来精进思考,大脑得到的锻炼会更多。否则,确实可能导致思考能力退化。但如果我们利用AI进行更高级、更费力的思考呢?
教育者若未看到AI给教育带来的新可能,就会固守旧有方法。去年四月的一场圆桌讨论中,某大学翻译老师反对“不用死记硬背”的观点,认为“内化、知识的内化岂是AI可以代替的”。我赞同内化的重要性,但认为通过AI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细微异同、海量阅读和深度探讨,同样能带来更高阶的知识内化。
人机共生挑战中的新思维
在最近进行的人机共生挑战中,孩子们不是简单地让AI“帮我想100个XXX的点子”,而是先要求AI用Robert Crawford的特征列举法给出不同的头脑风暴维度,再用zoom-in的方式寻找更多点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感受到“AI帮我把注意分成小小小小的部分”,更有条理地去想点子。这实际上是加强而非省略了思考的步骤。
除了头脑风暴外,孩子们还会在AI的帮助下用利益相关者地图、五个为什么等工具分析问题。同时,利用SCAMPER、反向思考等创意思维工具寻找解决方案,并让AI帮助罗列需要深入调研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等。这些思维工具以前可能很难被孩子们使用,但现在有了AI的帮助,他们能够进行更有难度的思考。
时代变迁与能力提升
更重要的是,以往的方法练出来的能力在AI时代可能不再适用。例如,查对数表的技能在现在显得荒谬;艺考生的运笔技法虽重要,但审美品味和独特思想的表达更加关键;LeetCode上的刷算法题能力对于大多数程序员来说并不是核心竞争力;而能否系统地、快速地头脑风暴出海量点子也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否在海量信息中捕捉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迭代出更高质量的点子。
适应技术迭代的不易
尽管我们认识到了AI时代需要的底层能力的变化但行动上的改变并不容易。我在2010年买了第一台kindle但直到最近五年才完全用电子书进行严肃阅读;直到近两年才真正舍弃纸笔用手机记录灵感用电脑辅助思考。这并非因为技术不好而是我的生物大脑进化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面对AI我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我会与AI探讨观点、请它补充资料调整措辞;让它把我散步时的自言自语梳理成文章我再从中撷取精华。但你看到的每篇文章都是我手打的“人肉含量百分百”。不是不想用让过程更轻松我也多次尝试notion的AI辅助功能但真的还做不到——AI的介入总会打断我的心流让我对文章失去掌控。如何用好这个喋喋不休还时常跑偏的助手让它拓宽我的思考边界提升写作深度这件事我还需要慢慢摸索。
但保持好奇保持开放心态。我在为自己一点点探索尝试也在为孩子们寻找更多借助AI拓展思维边界的方式。等真能做到人机共生了那一定会比单纯的人肉或单纯的AI要精彩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