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IPP国际会议即将召开
导语
第十一届IPP国际会议将于9月21日至22日在中国广州南沙举办。在会议第二天(9月22日),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IIA)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 理事长郑永年教授将发表主题为“中国与人工智能”的主旨演讲,深入剖析中美在该领域的竞争态势,并探讨两国在发展与监管模式上的互补性及其对全球新秩序构建的影响。
此外,今年国际会议特别增设了“亚洲的AI发展”议题。三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将深入探讨AI发展的前沿动态,就人工智能的社会风险及监管挑战、大语言模型的企业应用与局限、AI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特征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及深度见解。
主旨演讲
郑永年
郑永年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IPP) 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讲座教授和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IIA)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GIG) 理事长,同时担任亚洲政治经济评论(The Asian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他获北京大学法学学士(1985)、法学硕士(198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1992)、博士(1995)。历任中国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所长。曾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研究员。
郑永年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中美关系、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他先后出版和主编著作近百部,其中英文专著10多部,并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演讲主题:中国与人工智能
尽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外延还在不断演变,但人工智能注定成为其核心内容。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两国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美国呈现出发展导向模式,而中国则倾向于监管导向模式,这显示出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互补性。然而,由于两国在政治上缺乏互信,这种互补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如果这种趋势不逆转,将不利于中美两国的合作和良性竞争,更不利于世界新秩序的构建。对中国而言,维持监管层面的技术优势的同时,必须将发展置于优先位置,这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能为世界提供一个安全与发展兼容的均衡发展模式。
议题四:亚洲的AI发展
姚志强
姚志强是云从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同时也是第十四届广东省人大代表和云从科技广东公司总经理。他拥有中国技术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具备20年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与从业经验。他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主题专项,并规划建设了国家发改委重大工程项目——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经济领域的协同创新。他还参与起草了国家标准“基于互联网的人脸识别认证系统技术要求”与公安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云平台可行性研究报告》。
演讲主题:人工智能新范式引领企业智能变革
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带来了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的革命性变化。传统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以开发者的能力为上限,而大语言模型则突破了这一限制,以业务专家能力为上限。它充分发挥大语言模型的知识理解、反馈优化的能力,并实现更加灵活的人机协同和与传统系统的融合。然而,当前大语言模型(LLM)并非全能,仍需在落地过程中理解业务需求,明确其能力边界,并组建跨界团队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定制化实施方案。
元桥一之(Motohashi Kazuyuki)
元桥一之教授是东京大学工程院先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的教授,同时也是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研究员和政府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NISTEP)的访问学者。他在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并在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担任多个职务,曾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经济学家。他的研究兴趣涵盖经济与统计分析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的经济影响、国际生产力比较等。他领导了一个致力于亚洲绿色创新的国际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来自中国、印度和东盟国家的十多位学者。他在上述领域发表了多篇论文和书籍。
演讲主题: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在创新中实现互补?
人工智能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多,一些观点认为其终将取代人类。但我更倾向于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形成互补关系。因此,当前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讨论应更多聚焦于其在知识创造中的优劣势。在本次演讲中,我将介绍我们利用AI来理解基于科学的创新过程的研究活动。我们使用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研究科学发现、工业技术和新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工智能尚不足以捕捉科技创新过程的规律,特别是在需要“机缘巧合”或“灵光一现”的科学发现阶段。人工智能擅长提取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新现象,而人类则擅长将这些新发现提炼为新理论。因此,人类应与人工智能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学前沿发展。
李根 (LEE Keun)
李根教授是首尔国立大学经济学系的资深教授,也是加拿大高等研究院 (CIFAR) 的研究员和韩国经济学会候任会长、经济追赶研究中心主任。他拥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担任Research Policy杂志的编辑以及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的副编辑,并定期为Project Syndicate撰稿。他的专著Monograph on Schumpeterian Analysis of Economic Catch-up获得了2014年熊彼特奖(Schumpeter Prize),并在2019年获得了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会年会(EAEPE)颁发的卡普奖(Kapp Prize)。2023年他被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年会(EBES)授予EBES年度学者称号。他还曾担任韩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副主席等多个重要职务。根据谷歌学术的数据,他的论文总被引用约14,400次,h指数为55,i10指数为157。
演讲主题:与第三次及第四次工业革命技术的比较
本研究从普适性、原创性、平均生命周期和科学依据性等角度比较了人工智能技术与第四次工业革命(4IR)及第三次工业革命(3IR)的其他代表技术。研究发现:21世纪的技术越来越依赖于科学并融合了更多领域的知识(原创性更高),但受其影响的领域减少(普适性较低);五种代表性的4IR革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原创性、广泛性和技术周期方面优于2010年代诞生的技术的平均水平;但它们在科学依据性和技术可获得性方面表现相对较弱;与3IR技术相比,这些技术在多个关键方面依然表现突出;AI技术在所有4IR和3IR技术中表现出最高的原创性和科学基础性;但其标准化值与平均3IR技术相比差异不显著;这一发现表明AI比其他技术更依赖于旧有和现有的知识体系;这也与其专利历史可追溯到1987年的事实相吻合。
会议议程
- 会议召集人: 郑永年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 主办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
- 会议时间: 2024年9月21-22日
- 会议地点: 中国·广州南沙·星河吉酒店
- 关于IPP国际会议: 每年一届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是IPP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IPP围绕中国及世界的治理与改革问题邀请国内外学者齐聚广州讨论重大公共政策议题共谋中国与世界改革发展之路从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十届目前已是中国南方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盛宴之一
- 往届国际会议嘉宾合照及现场照片将在会议相关页面展示
- 诚邀您的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前沿趋势与未来图景!
-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请通过图片链接查看更详细的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