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领域备受瞩目的几件事包括:Google的Gemini大模型正式对外开放;OpenAI的Sora模型虽未正式发布,但其AI视频演示片一经亮相便备受关注,被网友戏称为“世界模拟器”。同时,硬件厂商们也动作频频,三星发布了一款主打AI的手机,并宣布停止传统智能手机开发,转而全面投入AI领域。此外,三星还举办了一场AI战略发布会,预示着智能手机即将全面进入AI时代。
那么,AI真的将通过手机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吗?为什么选择手机作为载体而非其他硬件呢?这主要是因为手机具有贴身、日常的特点。作为全球普及率最高的数码终端设备,手机几乎浓缩了用户的个人数据,而AI本质上是一套服务,要触及个人,手机自然是最适合的载体。因此,AI以智能手机为载体普及到个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OPPO在AI手机化方面尤为积极。在AI战略发布会上,刘作虎表示,AI手机将是继功能机、智能机之后的第三个重大变革阶段。OPPO致力于成为AI手机的贡献者和普及者。目前,已有部分厂商在自家手机中嵌入了AI功能,如语言大模型聊天、生文、生图等。OPPO的新春固件更新也为已有手机添加了不少有趣的AI功能,覆盖了超千万用户。其中,“AI消除”功能的日均使用次数已达到15次。
那么,未来的“AI手机”是否只是在此基础上加入AI服务呢?当然不是。IDC与OPPO联合发布的“AI手机白皮书”指出,AI手机需要具备“高效可利用的算力”、“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力”、“自学习的能力”和“创作力”。硬件方面至关重要,手机自身需具备足够的AI算力及高效利用算力的能力。例如,高通的8 Gen 3和联发科的天玑9300平台都提升了AI相关算力。特别是天玑9300平台,其APU架构为生成式AI做了优化更新,运算速度有数倍提升且功耗下降。据悉,采用天玑9300平台的Find X7是首款端侧应用70亿参数LLM大模型的手机。对于重度AI使用需求,OPPO采用端侧+云端联合部署方案,其AndesGPT模型做了三级部署以满足不同任务量和反应速度的需求。
此外,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需要调动手机各个传感器还原现实世界并交给后端处理以提供AI数据变量输入等。例如,在接电话场景中手机可通过传感器感知用户处于嘈杂环境结合陀螺仪、温度传感器等预判用户行为自动切换免提模式或提高音量优化通话体验。随着未来AI发展AI手机也需要更多不同类型传感器来满足对现实世界感知能力需求。
自学习能力和创作力是AI手机体验上的根本。现阶段最有效的三大功能包括“信息获取”、“创作”以及“任务执行与管理”。但每个人的需求可能不同甚至在不同场景和状态下需求也会变化这就需要AI具备感知、自学习再创作的能力。例如OPPO的1+N智能体生态战略就是针对不同个性化需求展开其中“1”是指OPPO AI超级智能体本身它像是个引擎可以提供并调用出不同的AI服务;“N”则细化到不同场景无论是信息获取、创作还是任务执行与管理都可以零代码“捏”出自己的AI智慧体赋能给OPPO AI的整个生态。
今年会是AI手机的元年吗?答案是肯定的。除了已登场的几家厂商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牌加入这个行列;而OPPO近期的新春AI功能推送、联合IDC发布的行业白皮书等操作都在告诉我们他们对于“AI手机”的理解和对未来行业推动的积极性。年底我们再来回顾时手机的AI会走到哪一步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