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报”聚焦于科研界与个体研究者、科研环境与社会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此链接可浏览往期内容。
人工智能
陶哲轩澄清关于“ChatGPT最新版能当研究生用”的误解,否认暗示研究生与AI辅助的对应关系。
近日,据公众号“量子位”报道,陶哲轩分享了他使用OpenAI最新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o1(代号“草莓”)的体验。这一描述在部分平台上引发了热议。随后,陶哲轩澄清了他关于“将‘草莓’表现与人类研究生表现进行比较”的表述。他强调,尽管大模型可以辅助研究人员完成项目,但培养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独立研究者,而非与数学中AI辅助的各个方面一一对应。
今年8月左右,陶哲轩通过给o1分配一系列复杂的数学任务对其进行了评估。例如,他向o1提出了一个措辞含糊的数学查询,需要o1识别并应用现有文献中的定理。该模型成功识别了克莱默定理并给出了满意的答案。然而,陶哲轩指出,尽管该模型较前代更为强大,但仍难以完成高级研究数学任务。此外,他还要求o1将质数定理的一种形式转化为Lean中的定理形式,方法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问题分别描述,但不给出证明。结果显示,o1很好地理解了这个任务并进行了合理的初步分解,但代码中出现了小错误。陶哲轩解释称,这是由于训练时缺乏关于Lean及其数学库的最新信息。尽管存在这些不足,他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只需再迭代一到两次,就能达到“有能力的研究生”的水平。(来源:公众号“量子位”)
公共卫生
未来25年,抗生素耐药性感染预计增长70%,导致超3900万人死亡。
近日,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卫生计量与评估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所共同领导的一项研究显示,自1990年至2021年,全球每年因抗生素耐药性死亡的人数已超过百万,且这一趋势正在加速。尽管5岁以下儿童的抗生素耐药性死亡人数下降了50%以上,但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亡人数却激增了80%以上。直接死于抗菌素耐药性的死亡人数增幅最大的地区是拉丁美洲热带地区和南亚地区等。
按照目前趋势,研究人员预测,未来几十年抗生素耐药性死亡人数将稳步增加。预计到2050年,每年将有191万人直接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死亡人数为822万,分别较2021年增长67.5%和74.5%。在2025年至2050年间,抗生素耐药性预计将直接导致超过3900万人死亡,并与1.69亿人死亡有关。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人数将继续下降,2050年将比2022年减少49.6%,但其他年龄组特别是70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死亡人数增长将超过这一数字(到2050年增长146%)。全球范围内的差异将相当大,高收入国家70岁及以上人口的死亡人数将增加72%,而北非和中东地区将增加234%。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国)未来死于AMR的人数最多,预计2025年至2050年间,该地区直接死于AMR的人数将达到1180万。南亚和东亚其他地区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死于AMR的人数也将居高不下。面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危机,研究人员指出,改善医疗保健、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加速新抗生素的研发是降低AMR死亡率的关键。此外,研究还显示,如果能在未来25年内显著改善医疗条件和抗生素获取情况,将有望挽救9200万人的生命。相关论文已于9月16日发表于《柳叶刀》。(《柳叶刀》)
撤稿
多达69篇论文因错误使用药物名称而误导孕妇接受未经测试的早产治疗。
据撤稿观察(Retraction Watch)报道,数月来,美国冷泉实验室的实验室经理Tara Skopelitis与科学侦探Sholto David联手揭露了一系列孕妇用药论文中的严重错误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4年,Skopelitis为预防早产每周需要接受黄体酮注射但5年后她发现女儿出现了未知的激素症状可能与当时的药物使用有关。Skopelitis发现她本应接受的是合成黄体酮变体17α-羟基孕酮己酸酯(17α-hydroxyprogesterone caproate)注射但由于该药物当时不可得医生错误地开具了另一种未经安全测试且不推荐用于预防早产的肌肉注射黄体酮。令人震惊的是这一错误在多篇论文中均有出现并立即联合David向相关期刊提出更正请求。经过不懈努力第一篇出错论文已于今年6月在《母胎与新生儿医学杂志》上被撤回随后陆续有多篇论文发布了更正通知。这一成果不仅修正了关键药物名称的错误还强调了临床研究中准确命名药物的重要性。错误的命名不仅误导了研究者和医生还可能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科学家和期刊编辑应共同努力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无误以保障患者安全。(来源:Retraction Watch)
神经科学
女性怀孕期间大脑会缩小但连接增加只有少数脑区能保持不变。
据9月16日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一项研究指出女性的大脑区域在怀孕期间可能会缩小但连接性会增强只有少数脑区在成为母亲的转变中保持不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员以一位38岁的健康女性为受试者持续观察了她从受孕前三周到产后两年的大脑变化。他们共进行了26次核磁共振(MRI)扫描和血液评估采样周期从孕前3周到孕期3个阶段再到产后2年并将这些扫描结果与8名对照个体的大脑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这些变化中的一部分在产后两年依然存在包括皮质体积和厚度减少而其他改变则会在产后2个月左右恢复至接近孕前的水平。这些发现揭示了女性大脑在怀孕期间发生的高度动态变化表明大脑在成年后仍具有广泛的神经重塑能力。研究显示怀孕对大脑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可能对母亲的认知能力、情感调节以及与婴儿的亲密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尽管仍需进一步研究妊娠对大脑的更长期影响以及这些大脑变化在更大人群中的一致性但研究结果增进了我们对妊娠相关神经变化的理解。(来源:CNN,《自然·神经科学》)
动物学
猫更乐意通过更窄而不是更矮的洞。
一位匈牙利的动物行为学家进行了一项测试让30只家猫穿越尺寸逐渐减小的纸板开口结果发现当开口的宽度和高度都有富余时猫会直接轻松穿过;当高度降低到只有身高的一半而宽度足够时猫咪们会犹豫但最终还是会尝试钻过去;更有趣的是当高度保持不变只缩小宽度时无论这个开口变得有多窄(在极端情况下仅为猫身体宽度的一半)猫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变成一根“猫条”像液体一样挤过去这表明猫在垂直方向上缺乏体型意识。先前实验发现狗在面对狭窄开口时会表现出明显的体型意识在过低或过窄的开口前选择停止尝试通过。科学家推测这也可能是因为猫的身体更加柔软灵活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体型大小而狗的身体结构较为僵硬。而这一行动倾向的背后也体现了猫的决策模式:无论体型如何都会直接试错。这项研究有助于“铲屎官”进一步理解猫咪的心理为它们设计出更有趣的玩具和游戏。(来源:iScience,《科学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