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的海报创意:挑战与机遇并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设计方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品牌与设计师开始依赖AI技术,以期实现降本增效。然而,近期日本麦当劳AI广告的翻车事件以及地铁AI海报的频繁投诉,却揭示了受众接受度与行业预期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对AI技术产生了过度的恐惧?
实际上,这种恐惧源于部分“尝鲜者”以不合格的审美标准去尝试AI技术,导致信任危机。将AI当作创意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创意同质化严重,画面油腻、人物硅胶感十足、眼神空洞等问题频出。更有甚者,出现了吃面缺下巴、六个手指头、小孩儿恐怖谷效应等令人咋舌的画面。这些作品被堂而皇之地展示在街头,无疑是在随机“吓死”路人。
此外,品牌试图让机器本身打动人类,但AI无法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文化,导致作品生硬、冷漠,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在食品行业,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尽管麦当劳广告在技术层面规避了细节问题,但仍被批评为“毫无创意、情感匮乏、画面空洞”。消费者无法从中感受到食物的美味,虽然人物表情阳光,却缺乏愉悦感。
面对“AI替代论”带来的恐惧和“闻AI色变”的市场现状,我们是否只能在AI与设计师之间做出二选一的选择?事实上,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各自发挥所长。利用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但主导力量仍然是设计师的叙事能力、创意和审美。近年来,已有不少优秀的AI辅助设计案例,为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考角度。
首先,AI打破了传统设计上的时空局限。它帮助设计师快速学习从古至今的艺术作品和设计风格,创造出全新、跨时代的作品。同时,通过分析设计数据和市场趋势,设计师能够提前把握潮流趋势。例如,麦当劳推出的“新鲜出土的文物”系列,将现代产品与历史文物相结合,带来超强的反差效果。可口可乐也利用AI技术设计了3000年未来限定款广告,创造出真实世界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的超视觉奇观效果。
其次,AI并非要取代设计师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而是帮助设计师完善对审美的理解和表达。例如,爱彼迎Airbnb与北面The North Face在其联名广告中利用AI制作了一组名为《保持探索》的平面广告,展示了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的探索机会。亨氏番茄酱则邀请AI绘图软件DALL-E参与传统的“画一瓶番茄酱”比赛,无论输入什么提示词,AI都能生成亨氏番茄酱的代表性图像。
综上所述,AI技术为海报创意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在利用AI的同时保持对人类情感和文化理解的重视是设计成功的关键。通过结合AI的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和设计师的创意与审美理解我们可以创造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创新性的海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