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历经三年研发,处理10万影像,GE医疗在磁共振AI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古代,老中医仅凭经验和望闻问切就能看病。然而,在现代,即便是轻微的疾病,也需要多个科室联合会诊,借助集体的智慧。而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的结合,则相当于将群体智慧进一步量化,使临床医生的诊断更快、更准确。特别是在疫情期间,AI在辅助CT影像诊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CT检查因其便捷、便宜的特点,在我国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普及。然而,与CT影像相比,磁共振成像(MRI)在提供更高质量、无辐射的图像方面更具优势,但其应用却相对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磁共振成像在检查速度和图像质量方面存在瓶颈。
幸运的是,GE医疗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田捷介绍,AI在临床医学中可能带来巨大帮助。例如,通过AI大数据挖掘影像高维信息,可以在手术前准确判断患者是否存在隐性腹膜转移,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尽管AI医疗影像正逐渐被医疗专家认可,但在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应用却相对滞后。这主要是由于模型复杂、数据匮乏、耗时以及伪影干扰等挑战。近日,GE医疗提出了一个破解这些难题的新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几乎适用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检查,尤其在神经、腹部、盆腔、骨肌、关节和颅脑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然而,与CT等影像设备相比,磁共振成像在技术上更为复杂,且影像信息对比多、维度高,开发投入大,导致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对滞后。
目前,针对磁共振影像的AI技术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前期流程智能化;二是图像重建后的智能分析和辅助诊断。但最严峻的挑战在于前端成像环节。在磁共振检查中,70%的时间被成像过程占据,且一半的磁共振图像会因身体器官的自然蠕动或吞咽动作而产生运动伪影。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检查速度和流通量,还降低了图像质量和精准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GE医疗经过三年研发,推出了“智简AI”全流程人工智能磁共振技术平台。该平台通过AI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在影像成像前端核心环节进行突破,实现了检查速度的提升和图像质量的优化。例如,在腹部常规成像中,传统成像需6分钟,而采用智简AI技术的磁共振设备只需3分钟即可完成检查。此外,该平台还通过AI算法抑制图像伪影,提高了图像信噪比和分辨率。
这一开创性研究背后有三个主要优势:一是行业优势——深耕医疗领域多年;二是技术优势——全面覆盖成像AI模型开发;三是数据优势——设备装机量全球领先。这些优势使得GE医疗在推动磁共振影像AI发展方面更具竞争力。
然而,仅靠一家的力量难以推动新兴技术的快速落地。因此,GE医疗联合中国医学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举办了线上论坛,邀请了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分享磁共振影像AI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经验。论坛中提到的关键词“质控”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推动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质量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除了质控外,行业标准的制定也是关键。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检定所所长李静莉表示,今年将公开征求关于AI行业标准的意见。这将为AI生产质量管理、供应商审核等环节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GE医疗在AI领域的布局不仅限于磁共振成像。其数字医疗战略以Edison数字医疗智能平台为基础,聚焦三大领域:资产运营管理、病患临床产出和医院能力建设。随着各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更新换代以及智能化影像平台的逐渐扩容,一个更加良性、活跃的磁共振影像AI生态发展环境正在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