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我们再次回到一级市场,这次邀请到了关注一级市场报道的「暗涌 waves」主编刘旌,一同回顾今年在 AI 领域仍然积极行动的 VC 们在想什么,在投什么。
我们希望这是一期对创业者有价值的内容。对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永远是:找人、找钱。因此,了解一级市场、了解 VC 这个生态系统、了解他们在思考什么、在关注什么,甚至在焦虑什么,都是创业者值得关注、也应该关注的。
恰好前几天,「暗涌」刚发布了一篇名为《美元基金年底集中开年会,AGM 透视美元基金现状与未来》的文章,从美元基金在年底集中开年会 AGM 这个角度,写了一些对美元基金现状现状和未来的观察。
微信收听播客:
小宇宙收听播客:
🚥 Koji 第一个问题想请刘旌和大家聊一聊,这一年下来你对投 AI 的基金们的整体观感是怎样的?
👦🏻 刘旌 我觉得与其讲 AI 基金的观感,不如说是整个资本流向的变化。今年上半年,大家的关注点主要还是在大模型上。这波 AI 浪潮最初带来的关注和资本,就是从大模型开始的。上半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中国六小龙里最受关注的 Kimi 的融资。当时的数字确实让业界震惊,阿里投资了 10 亿美金。进入下半年后,大模型的融资相对放缓,这其实也是必然的,因为资本本身也是有周期的。下半年更多的是具身智能和 AI 硬件有一些规模不错的融资发生,比如宇树科技等。但从整体规模和影响力来看,肯定是略小于上半年。另外,今年下半年在 AI 应用领域出现了一些 Club Deal,这个情况其实比大家预期要好一些。
🚥 Koji 我们来聊一聊国内活跃的 AI 投资基金,看看他们在投 AI 时的策略。刘旌,你觉得今年有哪些基金特色鲜明,一提到 AI 就会让人想到他们?
👦🏻 刘旌 狭义上的 AI 投资,我觉得国内现在真正比较有章法的投资基金可能就十几家,其实并不算多。他们主要还是以美元或双币为主的机构。首先我想到的是 Monolith 砺思资本,就是曹曦做的那个基金。很多热门项目背后都有 Monolith,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月之暗面(Moonshot AI)上他们的下注非常果断。另外就是真格基金,真格其实一直以来都有很明确的投资逻辑。它在人脉网络的建立上做得很好。因为这一波 AI 创业者里面有不少具备较长的美国工作经验或大厂背景,在这点上真格确实很有优势。虽然具体投资与否是另一回事,但很多创始人确实都是他们很早就发现的。红杉资本整体而言还是保持着之前的策略,秉持着不能错过的原则。外界知道他们投了 Kimi、MiniMax、智谱 AI 等项目,但我觉得红杉实际投资的 AI 公司远多于我们所知道的数量。明势创投也有非常好的 AI portfolio,包括 MiniMax、Liblib 等早期就投资了,而且还在持续布局上游供应链偏硬领域。明势的一大特色是上一波电动车时代 all in 理想汽车,到这一波「AI + 计算」,策略上很清晰,进入时间非常早,拿到了很好的入场券,并且在持续投,算是行业内投 AI 非常积极的基金了。还有锦秋基金,大家知道创始人杨洁之前是字节跳动的财务投资负责人,也在红杉待过。他们在系统性关注 AI 投资。另外蓝驰创投在头部项目上的下注也很激进。今年夏天我们和他们的管理合伙人之一朱天宇(Terry)交流过。他当时直视了这些项目比较贵的事实,但为什么还是要在好项目上下注?我觉得这点和 Monolith 有点像。不过对他们来说,难点在于相比新机构可以轻装上阵,这些有历史的基金往往包袱还挺重的。其中很大的难点在于组织的问题,要让人员做出改变。蓝驰在这点上对 AI 的投资态度非常明确,是很 All in 的。过去一两年他们公布的新项目,基本都是和 AI 相关的。
🚥 Koji 刚才我们说到了几个各有特色但都非常积极投资 AI 的基金,包括红杉、真格、Monolith、蓝驰等。其中也提到了一些明星项目,而大模型肯定还是今年最受关注的投资方向。最近「月之暗面」的仲裁新闻非常受关注,我记得「暗涌」也是第一家报道的媒体。那篇新闻一出来,我看到公众号右下角的转发图标在狂飙,瞬间就突破了 100、500、1000。说到大模型,还有一个神秘的公司 DeepSeek,「暗涌」也是连续两年独家采访了他们的 CEO。刘旌,我们来聊聊大模型公司。今年聊到他们,你觉得有哪些特别值得一提的故事?
👦🏻 刘旌 我认为大家首先会想到 Kimi。Kimi 不仅是 AI 行业,可能是整个中国一级市场过去一年的当红炸子鸡。在去年上半年时,大家关注大模型还主要看王慧文做的光年之外。而 Kimi 在今年春节前后拿到了阿里的投资后迅速上了牌桌中央位置。所以 Kimi 是这波浪潮里异军突起的一家公司。相比 Kimi ,MiniMax 的整体步调比较稳健包括公司业务的发展也很稳定据我了解 MiniMax 最近也有新一轮融资在进行这两家公司一度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今年 6 月份办了一个活动当时大家还是会把 MiniMax 和 Kimi 放在一起对比像是「六小龙」里面针尖对麦芒的两家公司当然现在这个比较对象逐渐变成了创业公司与大厂之间的对比那场活动的标题是「当月之暗面和 MiniMax 的投资人坐在一起」一方来了三个投资人另一方来了两个投资人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临时问了在场投资人一个问题:「在场的投资人里面有谁会编程?」这个问题可能多少有点偏见确实不是说会编程的投资人就能更好地投资大模型但很有意思的是在场的五个投资人中 Kimi 的投资人都不会编程而 MiniMax 的投资人都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体现这两家公司和创始人风格的差异大家能感受到 Kimi 除了那些「中国 AGI」的追求外还有着很强的人文主义精神比如他们公司办公室门口放着一架白色钢琴而 MiniMax 给人感觉是一个偏理工风格的公司当时投资人映射出来的这种差别很有意思也很有助于我们观察这两家公司说到百川他们前段时间宣布完成了约 50 亿人民币的融资这个数字应该是几轮融资打包在一起的总额百川当时表示自己的估值达到了 200 亿人民币这个数字在业内有一些讨论百川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的是在他们公布的融资方中包括了三家国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前资本流动的方向至于零一科技我一直不是特别了解他们最近宣布获得融资时提到的是一家战略投资机构和一家东南亚财团他们甚至还造了一个新词叫做某国际战投这个好像是蚂蚁除了大模型在泛 AI 领域还是有一些比较受关注的融资事件发生比如宇树我觉得也算是今年一个非常明星的项目了融资金额达到了 10 亿人民币在这群方案里面王兴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我也跟他聊过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创始人如何和这个时代共振的科技领域的创始人基本都是师出名门你看不管杨植麟还是谁他们都有非常好的学历背景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但王兴兴不是这样他从小是一个非常偏科的人据说英语也不好他的学历背景在机器人领域其实不是特别突出但他自己非常喜欢机器人可能童年时代就非常喜欢动手所以这家公司现在也蛮受投资人喜欢的因为大家会觉得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家公司能够在技术和商业化上取得比较好的平衡是一个能给大家带来安全感的事情还有一个就是智元和宇树是今年机器人领域两家很值得关注的公司他们也完成了一个 A+++++++轮融资这个有史以来最多 「加」已经数不清楚有几 「加」了之前问过一个投资人为什么现在这一波融资里面会出现这么多「加加加」的情况不像移动互联网时代是 A、B、C 轮这样可能会到 F 轮当时的解释是现在的科技公司 milestone 没有那么明显可能有一些小的技术或商业化进展就会完成一轮融资但因为这个变化又没有那么显著公司可能不愿意用一个新的字母去定义它所以就会变成加加加在这种融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他们之前还给投资人颁了一个奖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现在整个创投圈里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关系的变化他颁的什么奖?👦🏻 刘旌 当时好像设立了「战略智库」、「投后赋能」等奖项另外就是张月光我觉得月光也是今年讨论度很高的一位因为他在今年春节前后以非常快的速度完成了四轮融资而且张月光的整个人物画像也是非常典型的他是大厂高 P在阿里期间开发的妙鸭相机是有自己的代表作品但我觉得他的离开时机很巧妙因为妙鸭相机显然是一个天花板不是那么高的机会他在顶点离开其实赚足了一级市场的好奇跟他很像的这种 founder可能还有类似于郭人杰或者明超平在这个部分我觉得涌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思潮在 AI 兴起之后大家会觉得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平权的可能性好像人人都可以做一个自己的 AI 产品在这个机会里面出现了一批新的人就是所谓的独立开发者他们以前更多是程序员、设计师等当时大家觉得很多的 AI 创业者会从这波独立开发者中出现我记得之前我们采访过赵纯想他算是比较典型的这样一个画像我记得十字路口之前也跟大家聊过但后来我觉得他好像没有拿到融资他因为这个事情还蛮 sad 的觉得为什么投资人们没有给他那么多正反馈从现在这个阶段来看我感觉大多数基金的整体投资策略要么是投海外留学回来的人要么就像互联网中末期那样去找大厂高 P🚥 Koji 在这里面出现了一些分野的独立开发者或者说「超级个体」和小型团队可以在现在基础设施很好的情况下借助 AI 的赋能迅速做出 AI 应用并且从第一天就能够收到钱这和早年是不一样的对他们来说可以靠自己从 0 到 1 不需要很多的启动资金另一方面对 VC 来说也会认为这样的项目未来的天花板可能达不到 VC 逻辑中那么有吸引力的倍数所以两边慢慢地发现互相也不是那么需要因此基金还是回到了原来的投资逻辑里面去刚才其实你提到了好几次 Club Deal 这个词要不要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club deal 的定义是什么?然后我们聊一聊今年有哪些 Club Deal?👦🏻 刘旌 最开始我记得因为几年前第一次听说这个说法时也专门搜了一下它是一个 PE fund 和 Buyout fund 里面常用的名词简单来说就是大家凑份子尤其是面对那种非常大的交易可能一家很难吃下这么大的盘子就会几家来共同完成我觉得 VC 行业讲到 Club Deal 这个词最早应该是在 21 年或 22 年时有一家 GPU 公司叫壁仞当时很多人会把它形容成 Club Deal因为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半年或一年就完成了好多轮融资背后有三四十家基金所以最开始大家可能会觉得 Club Deal 是一个贬义词但我觉得它不一定是贬义可能更多是一个中性词有的可能是公司很好明星项目大家都想投这是一种有的可能就是我刚说的盘子太大大家一下吃不下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这一波 AI 公司可能基金们的整体确定性没有那么高所以大家可能会采取人多力量大的策略一起互相打气来投这也是对 Club Deal 的一种解读说到今年有哪些 Club Deal我觉得最开始肯定是 Kimi我记得我们之前写了一个稿子30 亿美金级的一轮腾讯和高瓴创投两家去投 Kimi 那一轮当时我们在稿子里专门做了一张图把 Kimi 的历史投资人全部罗列上去这张图写得还挺密密麻麻的接下来的 Club Deal 可能更多是指 AI 应用领域的几个方向比如刚讲到的张月光还有 Kimi 出来的明超平追觅的郭人杰追觅还出了另外一个人叫王生乐他做的泳池机器人也算是一个这些 Club Deal 的发生往往都是在某种市场情绪下发生的比如说张月光的沐言智语这个公司融资节奏非常快我当时听说各家基金投入的时间可能就是一个上午跟下午的区别在这过程中大家也会互相关注别的机构有没有入手这可能也会产生同辈之间的焦虑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就不说名字了是刚讲到的某一家公司两家投资人其实是在打游戏认识的其中一个先决定投资的投资人不小心说漏了嘴第二天另外一个投资人就联系了这个 founder然后很快就投了进去这些都是 Club Deal 的特征就是融资进展会比较快🚥 Koji 张月光背后的基金有哪些?Monolith、蓝驰、高榕好像还有明势在里面👦🏻 刘旌 包括智谱智谱好像是他第一个投资人然后最近明超平的名字也经常被提起他是从 Moonshot AI 刚出来的原来负责他们的海外产品 noisee 的产品负责人👦🏻 刘旌 对的我觉得很多基金都在看他而且但是他做的方向好像跟他原来也不是直接相关的好像是做 AI coding 方向的应该是 5000 万美金的估值甚至不止好像更高刚才你提到了两位从追觅出来的 founder能详细讲一讲吗?👦🏻 刘旌 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郭人杰他以前是追觅的中国区总裁我理解他可能更多是做营销但对于扫地机器人这类家电产品来说营销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他这次出来好像是做 AI 玩具陪伴机器人也有很多知名机构投资另外一个是王生乐他做的是星迈创新背后好像 Monolith 是一个很重要的参与者还有就是张怀亭他是一个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创始人以前是高途的 CTO他这个公司的名字很有意思叫「与爱为舞」那个「爱」在一些地方被写成「AI」这个项目里面有红杉、高榕也有真格感觉蓝驰出现在各个明星项目里的频率很高不管是 Moonshot AI还是景鲲做的 MainFunc(产品叫 Genspark)还有刚才说到的张月光以及最后提到的张怀亭都有蓝驰的身影他们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投资也比较多比如智元机器人、银河机器人这些非常头部的项目还有一个是我的校友姜公略之前在 Apple最近出来做智能硬件品牌 VITURE这也是蓝驰比较早投到的项目还被 information 列为 2024 年度全球 50 家最具发展潜力初创公司其实今天盘点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蓝驰在对这些项目上的宣传好像不是那么猛烈但这么一梳理下来投的项目还挺多的你最近有采访他们的合伙人吗?👦🏻 刘旌 我采访过蓝驰的 PR 做得还可以有不少动作应该不只是宣传项目我觉得蓝驰挺有意思的它是 2008 年在中国成立的创始人 Jui (陈维广)之前是在诺基亚风险投资基金工作后来在中国做了这个品牌我刚入行的时候就和 Jui 有过一次很长的访谈聊了可能七八个小时我觉得 Jui 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个新加坡人算是南洋投资人他呈现出来的整个性格感觉很不疾不徐但我觉得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19 年我有一次从香港回北京在飞机上碰到了他当时我很吃惊地看到他坐在经济舱然后我因为这个原因有点不好意思跟他打招呼虽然他段位和资历都非常深了但我觉得他还是非常有斗志始终很希望把蓝驰打造成一个更顶尖的机构这可能也是他们在这波浪潮里面表现如此积极的原因他们前段时间好像发布了一个数据说自己今年投了 20 多个项目总投资额大概有 10 亿人民币左右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这个投资力度确实很了不起对创业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帮助🚥 Koji 在这样的市场情况下创业者该怎么看待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的选择呢?👦🏻 刘旌 其实 Koji 我有个想问你的问题你做「十字路口」差不多也有一年的时间也系统性地采访了很多这个行业里的参与者你本人也是从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开始创业的对你的观察来看这一批涌现的 AI 创业者和移动时代那批人有什么不一样吗?🚥 Koji 我觉得最明显的不同是团队可以更小启动可以更容易我说的是做应用不是做模型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一个 App基本上需要超过十个人:后端、前端、Android、iOS都需要但今天由于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原因是基础设施变得更好了你做什么都可以找到一个 SaaS尤其是做海外市场的话SaaS 的选择很多而且成熟度都很高第二个原因是有了 AI 的加持无论是做编程、设计、营销、文案还是做公司中后台效率都变得更高了 一个人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现在做 AI 应用从第一天就可以赚钱这在过去做 App 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之前都是要先把量做起来然后再用其他方式去盈利所以团队可以更小也因此发现新一波的创业者有很多都是新面孔从各个领域涌现出来我感觉不管是在硅谷还是在国内尤其是投早期的基金大家都意识到需要建立新的人脉网络需要建设新的朋友圈在这个时候就发现早期基金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重新变得更重要了因为过去以扫名校、扫大厂为代表的建立人脉网络的方式在今天虽然仍然有效但已不是唯一选择甚至会因此错过很多重要机会所以我们看到最近出现了很多孵化器也有很多基金在积极运营社群、做内容这是一个很大的新变化👦🏻 刘旌 你刚才讲到真格它可能充分发挥了多年积累的人脉网络优势但我觉得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这都是一个新的周期大家可能都重新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所以你刚才讲的那个人脉网络建设确实是现在基金尤其是早期基金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你能看到很多机构在做各种孵化营、创业营的尝试我觉得这更多是为了让新一代的创业者能够更高效地找到自己🚥 Koji 而且我发现这些创业营和孵化器项目与上一代有些不同他们更强调社群的感觉特别是 founders help founders可能也是因为到了 2024 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上一代的 founders他们积累的经验可以向后传承比如创新工厂和 Founder Park一起做的项目就非常强调邀请有经验的创业者来帮助新一代创业者我正好有两个朋友参加了蓝驰的不鸣创业营他们两位一位叫西元一位是 Jay给我的反馈都非常不错认为这是一个很纯粹的创业者社区首先蓝驰不鸣创业营不只针对被投项目而是对所有人开放报名他们觉得很像回到了学校时的状态因为参与成员的背景比较多元且都很优秀同时有个有趣的特点是不鸣强调自己是个「DAO」在这里大家是共创的你现在还记得他们提到不鸣邀请了景鲲(小度前 CEO、 Genspark 项目创始人)来做分享景鲲在闭门分享中讲述了自己从百度的位置离开后准备创业这个从 0 到 1的过程中用了哪些方法论来寻找方向、分析自己据他们的反馈这些分享带来了很大帮助你刚说的那个「DAO」挺有意思的我觉得这个逻辑和跳海那个挺像的另外你提到的 founders help founders其实是 YUE 的一个 slogan这与红杉的「创业者背后的创业者」形成了很好的呼应说到这个奇绩最新的 Demo Day 好像非常火爆但那天我没去成Koji你在现场吗?能详细说说吗?🚥 Koji 其实说到奇绩我是看到一篇文章后特别感慨这篇文章是他们的一位校友王登科写的大家应该或多或少听过这个名字他历史上做过很多爆款包括最近的「哄哄模拟器」这是 AI 应用的第一波爆款那篇文章写得饱含深情我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没想到奇绩给参与者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影响对王登科来说奇绩带给他的不只是资金和资源更给了他很多精神力量文章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今天投资市场变得越来越谨慎融资越来越像贷款以至于中国创业者都在讨论要不要出海奇绩还在非常单纯地每年进行足额足量的投资给到那些初出茅庐又野心勃勃的年轻创业者」因为外界对奇绩有很多正面和负面的讨论有人说奇绩投资的项目很多都看不懂或者非常 crazy但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投早期甚至最早期种子轮是否就应该去支持一些疯狂的梦想?对今天这一批创业者来说我觉得积极了解各类孵化器和创业营是一个特别快速获得资源和认知的方式所以真的推荐大家都去搜索了解一下报个名参加说到这里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代创业者比五年前十年前的创业者能获得更多来自其他 founders 的一手经验分享这非常有价值从硅谷到中国都有一个潮流就是在讲所谓的 build in public创始人把自己从 0 到 1的过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出来这样做可以帮你获得更多早期用户吸引投资者对其他人来说也可以观察到各种创业者是如何创业的过去大家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表达欲和分享欲但现在因为都在做自媒体都在积极输出这种动力就更强了说到分享中文播客在最近这一两年也非常火爆从六小龙的创始人到这一批新创业者可以说90% 都上过播客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美国那边就更多了)在播客上的分享往往都是一手的故事和感受这与过去看文字的形式也有些不同👦🏻 刘旌 而且从我的有限观察来看这一批 AI 创业者有个特征就是都特别能言善辩很多人都是写作高手比如说王登科他的文章就很有感染力Koji你应该深有感触因为你采访过很多这样的创业者🚥 Koji 对这确实很重要你如何向客户、员工和投资人表达自己这里的「销售」是个中性词——就是把你的想法、你的梦想让大家能够理解清楚让大家愿意相信你愿意和你跳上同一艘船而且可能也是因为有这样表达能力的创始人更容易在早期脱颖而出比如我们看到 Sam Altman 或者 Anthropic 的 founder时不时就会写一篇文章而且都是在自己的个人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