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报志愿真的有用吗?

AI百科2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25 0

  2024年高考季,报考竞争激烈,AI报考应用兴起

  随着2024年高考报考季的到来,全国各地陆续公布高考成绩及各档次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正式拉开帷幕。据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达到巅峰,共计1342万人,其中复读生约413万人,本科录取名额仅450万个,堪称“史上最卷”。面对海量的招生、就业信息,高考生与高校之间的信息差难以填补,催生了高考志愿填报的相关产业。

  其中,AI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促使AI厂商开始聚焦这一市场,推出形形色色的AI报考应用产品。今年,教育部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集海量数据于一身,免费向千万考生开放使用。同时,百度阿里、网易等厂商也纷纷完善既有的AI高考应用平台,共同形成一类报考特色应用。

  这些AI报考应用的服务模式主要包含AI智能分析服务和真人一对一服务。前者产品形态包括志愿卡、网站、APP等,定价一般在几十元至数百元;后者更侧重基于深度交流的精细化服务,收费也涨至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那么,如何通过AI应用来选择志愿呢?以“夸克”为例,记者按照其首页导航指引进入“智能选志愿”服务。根据要求,记者只需完善自己的省份、参考科目等信息,并输入自己意向的报考城市、院校类型和计划类型,“夸克”就会根据历年录取分数线和排名,将能选择的学校、专业呈现出来。同时,“夸克”还会自动测算出一个录取概率,将学校和专业划分为冲、稳、保三个档次。用户可以在查询过程中,将意向专业一键“加入志愿表”,最终形成一份独一无二的志愿清单。

  除“夸克”外,蝶变志愿、完美志愿、圆梦志愿等APP也具备相似功能。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及就业前景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已达9.5亿元,88.1%的愿意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随着高考志愿报考行业付费需求的增加,其市场规模将会持续增长。

  然而,尽管AI志愿填报应用看似为考生提供了更便捷的选择方式,但能否真正被大众接纳仍需时间验证。一些家长表示系统测算出的录取率并不靠谱。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当前的AI报考工具智能程度远未达到能完全取代专业报考咨询师的水平。不过这些工具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信息差并提供了便利。

  专家指出这些现象背后映射出当下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体性缺失。建议家长从孩子出生或开始形成自己的意识起就考虑成绩背后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规划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成绩本身。在这个决策过程中无论是人的建议还是AI的建议都应该被审慎地听取因为真正拿主意的是家长和考生自己。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