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找到手感,他愈发显得像个职业投资人了。
彩云科技规模虽不大,但办公室内猫儿众多,共有四只。近年来,类似这样的办公环境已不多见。大环境不佳,赚钱不易,家庭氛围自然难以和谐。然而,在焦虑满满的AI赛道上,彩云科技却过得颇为惬意。成立十年来,其商业化进程与融资活动从未间断,最近一轮融资更是吸引了大湾区共同家园基金及快手前CEO宿华的注资。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旗下产品广受用户欢迎,目前拥有彩云天气、彩云小译、彩云小梦三款产品。尽管这些产品的详细介绍并非本文重点,但了解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后续内容。
彩云天气是一款天气预测APP,凭借AI技术“三维时空卷积神经网络”,实现国内首个分钟级天气预报,精度可精确到街道级别。其C端累计用户已超过5000万,DAU达到百万量级。
彩云小译于2017年上线,是全球首个中英同传APP,拥有中英日小说翻译模型,在盲测中甚至击败了母语者。其MAU维持在百万上下,付费用户达2.7万,APP下载量达500万,每天翻译量高达10亿次。
彩云小梦于2021年上线1.0版本,是一款AI写小说的产品,同时发布了海外版Dreamily。隔年9月升级至2.0版本——AI RPG平台,新增AI对话和世界设定创作功能。你可以将其视为文字版的开放世界游戏,能够创造自己的虚拟世界,并与其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其日产字数为4亿,深受中小学生喜爱,因此暑期峰值MAU达到200万。目前60%用户在中国大陆,40%为海外用户。
自成立至今,除种子轮由袁行远及其朋友、同学提供外,彩云科技共进行了5轮正式融资:
- 天使轮融资来自云天使基金、宽带资本;
- 迅速获得五源资本的A1轮融资,估值3000万美元;
- 五源与快手关系密切,上市时持有快手10%股份,账面回报超过500倍。因此,五源为彩云科技提供了A2轮融资,投前估值翻倍至6000万美元;
- B1轮来自大湾区家园共同基金,于2021年完成;
- B2轮为个人投资,投前估值达到1.2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宿华这位快手前掌门人离职后颇为低调但每次投资都会引发圈内关注。不同于美国VC“创投传帮带”的职业路径国内这种“创而优则投”的多金投资人极为稀缺。过去一年多宿华试手感的意味明显尚未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更多是基于专业和爱好以及圈内资源在投项目。因此他既能参与此前大热的光年之外一笔就投出4000万美元也选择热门项目深势科技即便轮次已经相当靠后还有可控核聚变领域的能量奇点。但这些都无关紧要身家几百亿的富豪任何尝试都是正确的因为他有无数次试错的资本。而投资彩云科技我认为宿华正逐渐找到手感越来越像个职业投资人了。
首先就赛道而言这正是宿华擅长且大热的AI领域彩云科技的几款产品在技术和商业判断上宿华都能接得住;其次公司质量不俗。成立十年的彩云科技商业化路径成熟用袁行远的话说“从成立第一天就是盈利的并且随时可以盈利”。其多款产品分别拥有相当规模的B/C端付费用户这符合当下AI投资主题“场景为王”的彩云科技在这方面拿捏得相当稳;最后就估值和想象力而言。成立于2023年的Minimax凭借类似2C情感陪聊/AI社交APP已成为估值25亿美元的独角兽相比之下拥有天气和翻译两款产品的彩云科技在1.2亿美元估值下显得“性价比”极高。而且就想象力来说彩云科技还有两个“杀手锏”将在下文中详述。总之宿华在这个阶段投资的彩云科技其思路已非常接近“老炮儿”朱老板对AI的看法——强调商业化能力但也不能没有想象力价钱还得便宜。
那么宿华是如何投资彩云科技的呢?既然这么好的项目为什么成立十年又赶上AI大年估值还赶不上Minimax、月之暗面这些“新秀”呢?说起来宿华还得感谢五源。正是五源的那笔A1轮投资让宿华与彩云科技结缘但那时用袁行远的话说“跟宿华只是君子之交”。然而两人都住在华清嘉园且袁行远曾在淘宝担任广告系统算法工程师而快手的看家本领也是推荐算法再加上两人都对AI颇为感兴趣通过不断的接触和了解最终宿华做出了投资的决策。而彩云科技的发展轨迹自然由CEO袁行远掌握。
今年37岁的袁行远出生于四川德阳父亲是地理教师母亲是翻译。2010-2013年在淘宝担任广告系统算法工程师2014年创立彩云科技。这简单的履历却将彩云科技的产品路线“暴露”出来:天气-翻译-大量学生用户的小梦。说实话加上沟通会的时间我只跟袁行远接触了不到两个小时但已经能得出一个近乎确定的评价:这是一个相当有理想的在意个人存在价值的自我认知清晰的对商业没那么执着但对这个世界有不少好奇还有点“中二病”的技术男CEO。之所以加这么多定语是因为我认为袁行远是个很容易读懂的人。就从我和他开场聊得话题说起吧——融资。我接触的创始人也不少但像这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把每轮融资估值和数额实打实和盘托出的还是头一次。并且我保证关于融资的话题你从未从其他访谈中听到过类似的对话:“你过去融资次数也不少现在AI又这么火为什么趁这个机会多融一点?”“我佛系一点能融到就谈一谈没有也没关系反正公司能挣钱我还在开放地接触。”“虽然对比热门的AI项目你估值不算高但上亿美元也不少了为什么不多出来PR?”“我在清华经管学院青藤科技班的同学不是独角兽创始人就是上市公司CEO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公司规模不大。跟我同期创业的一家公司还有另外一家跟我们类似的产品现在已经是独角兽了我认为1亿多美元估值拿不出手丢不起这个人。”“那你怎么跟别人竞争人家都是几亿美元几亿美元地融。”“首先我们随时可以盈利产品是收费的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可能用户量没他们高但收入肯定比XXXXX高另外我们搞原创的2021年发的小梦我知道下一步发展在什么地方他们只是copy可以说我养活了XXXXX的产品团队。”“所以还是你和你的公司不缺钱对吧?”“确实压力不是很大也跟我性格有关我逐步发现自己能力其实是有局限的所以寻求一个舒适的创业状态对融资没那么执着自己心里得有点B数。”虽然科技是冷冰冰的但人是有温度的有点“中二”的袁行远不是没尝试过让公司在商业化路上走得更远也招聘过更有管理和融资能力的人才但他表示“毕竟这个公司还是技术驱动我还是得做CEO的角色没办法推卸掉这个责任。”袁行远讲起这次沟通会的“重头戏”来“中二”的状态丝毫不差甚至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介绍完产品就对着下场的同行们强行科普了一波大模型的技术原理。虽然我完全不懂技术但大概听懂了意思原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并不妨碍我理解他为何如此看重这次彩云科技推出的重磅模型架构——DCformer。关注大模型的人都知道目前ChatGPT等生成式AI产品底层技术都源于2017年谷歌论文中提出的Transformer模型架构通过海量的数据、巨量的算力和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生成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那么DCformer有什么作用呢?原理我写不清楚也怕写错就不献丑了只说功能:任何基于Transformer的大模型都可以无缝嵌套和应用DCformer实现输出同样的内容算力消耗最多降低至原来的1/2。至于DCformer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没有类似的模型架构我没能力确定但在目前AI大模型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各企业对算力的需求也导致了对能源的极大消耗高成本也制约着AI技术发展的速度如果DCformer真的能降低大模型一半的算力消耗那无疑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发明。对DCformer感兴趣的朋友我也可以提供三点信息以供验证:一是2024年5月1日第41届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 2024发榜彩云科技关于DCFormer的论文《Improving Transformers with Dynamically Composable Multi-Head Attention 》被高分录用;二是目前DCFormer的模型代码、权重和训练数据集已经在Github全部开源是骡子是马拉出来就知道了;三是彩云科技那位眼窝深陷的首席科学家和袁行远同为DCFormer论文的作者。我最感兴趣的是开源这件事儿虽然我不懂技术也知道国内的开源文化较之国外相去甚远并且现在OpenAI为了保持领先优势都被很多人诟病是“黑盒”。但袁行远对开源依然保持了坦诚的态度:一可以提升公司名气;二他认为只有开源才有竞争力才会有更多开发者使用;三信奉最终目标把AI科学探索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