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坛的开场报告中,一位演讲者聚焦于“开放科学”这一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了中国的实践历程。报告内容涵盖了国家及机构的政策导向、数据实践、基础设施构建以及标准规范制定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获取方面的广泛参与和具体举措。互动环节中,与会专家与演讲者就开放获取期刊的评判标准展开了细致的探讨与交流。
紧接着,另一位演讲者聚焦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科技期刊中的应用,探讨了该技术带来的挑战与解决方案。通过实例分析,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应用AI写作检测工具的实例,引发了现场专家对AI检测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实际应用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MDPI出版总监Peter Roth,他以“掠夺者、出版商与原则”为题,系统阐述了掠夺出版商的定义与识别方法、出版策略及编辑原则,并详细介绍了MDPI出版社在保持出版速度与质量平衡、以作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引起了专家们的浓厚兴趣。
王景周则从政府顶层设计出发,回顾了中国及国际科研机构为应对科研诚信问题而构建的学术期刊风险预警机制。他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上的探索为例,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对改进方案提出了建议。报告内容详实且深入浅出,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杨海平则围绕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与出版行业的融合展开探讨,分析了AI大模型在出版领域的应用、AIGC对期刊编辑出版的革新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他提出了五点应对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强化伦理规范、加强企业合作、加速智能化生产与传播以及培养专业人才,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智协飞教授则以江苏省科技期刊为视角,通过《大气科学学报》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等案例,全面展示了江苏省打造一流科技期刊的实践成果及其服务社会的成功案例。他强调了将“建设一流科技期刊”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并借助《药学进展》期刊编委会的成功经验,生动展现了科技期刊如何促进产业链发展的实例。
最后,Hylke Koers作为STM Solutions的首席信息官,受邀进行了线上报告。他围绕“国际科技出版趋势2028”这一主题展开阐述,并详细介绍了年度主题“RE-IMAGINING THE HUMAN FACTOR Defining our place and values in the networked machine era”(重新构想人类因素:在网络机器时代定义我们的位置和价值)。Hylke对“人类与机器协作”、“真相和信任的来源”以及“凝聚力”等核心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与线下会场的专家们展开了热烈交流。
论坛的另一位重要演讲者乔晓东则聚焦于AI与学术出版诚信治理的议题。他从AI技术在论文写作中引发的造假问题谈起,探讨了国际与国内在AI环境下科研诚信的多主体责任及协同治理机制。他特别强调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服务理念的重要性,并提议建立贯穿科研活动“前中后”三个维度的长效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