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广东地区的医疗从业者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了一则案例,提及患者利用DeepSeek进行信息查询后,对其原先的治疗计划提出了质疑,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该医疗从业者以“天塌了”自嘲,透露患者在利用AI工具进行自我诊断后产生质疑,促使他再次查阅权威指南,结果证实指南确有更新。此案例成为医疗界热议的焦点,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在医疗实践中的定位与影响。
经深入探访,此类情形并非孤例。深圳某医疗机构的一名医师孙某透露,曾有患者依据DeepSeek提供的处方建议前来开药,经核查,AI的诊断结论确实准确无误。但孙医师明确强调,AI的角色应限于辅助工具,最终的治疗决策权应牢牢掌握在医生手中。湖南省医疗保障局近期发布规定,明确禁止互联网医院使用AI自动生成处方,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设立了明确的界限。
目前,多家医院已引入DeepSeek等AI工具,应用于病例分析、导诊系统、病理切片识别等多个环节。西安某大型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反馈,AI在辅助医生工作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但绝不能取代医生的独立判断。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胸外科的主任谢远财在评估中发现,DeepSeek在肺结节诊断方面的建议与医生实际诊断结果高度吻合。
业内专家指出,尽管DeepSeek等AI工具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输出内容只能作为参考,无法替代专业医生的临床判断。患者应对AI建议持审慎态度,就医时务必以专业医生的诊断为依据。对于医生而言,合理利用AI工具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做出诊疗决策时,必须坚守专业判断的原则。
© 版权声明
本网站上的所有资源均来源于本网站,所有网址和文章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行为,请将相关证明发送至以下电子邮件地址:dxse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