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国家卫健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携手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及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共同在京举办了“人工智能与下一代健康成长论坛”。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包括教育部原副部长、关工委主任李卫红,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陈丽教授等教育界权威人士,以及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处长唐勇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部长罗良等专家学者。此外,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魏晨光、科大讯飞副总裁周佳峰、阿里云资深专家苏中、明瞳数科资深医学人工智能专家杨博等企业和行业代表也参与了此次盛会。
论坛聚焦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影响与机遇。李卫红在致辞中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未成年人教育正逐步迈向智能化阶段,通过个性化教学、智能化辅导等创新手段,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然而,面对潜在的技术伦理与社会风险,她呼吁继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发挥“五老”作用,为下一代营造一个全面、深刻且富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
唐勇林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更是影响下一代成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他提出,应坚持科技向善,将人工智能融入心理健康、眼健康等领域;鼓励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行业的深度融合;规范应用,完善制度,确保技术的规范化应用,为下一代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李韬在致辞中则强调了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他指出,全球人工智能博弈日益激烈,这不仅关乎技术、产业和标准的竞争,更是下一代之间的竞争。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有助于重塑学习与教育模式,提升下一代的数字可行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因此,应加快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积极开展伦理规制与治理研究。
此外,论坛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李永智在《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主旨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可能产生的长期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陈丽教授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中指出,应谨慎、理性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并加强研究先行。马军教授在《人工智能赋能儿童青少年健康》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应用及潜在风险。罗良教授在《人工智能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思考与方向》中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影响。魏晨光在《AI赋能教育数字化,领航下一代成长》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作用。周佳峰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介绍了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苏中在《智能+,数字化的第三次浪潮》中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历史,并展望了其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杨博在《人工智能照亮下一代光明未来——AIfuture lab近视防控创新实践》中分享了医学人工智能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向善而“生”——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科技伦理框架研究报告》,该报告由研究院与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完成,对当前国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此次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咨政办主任李睿深主持,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朱瑞参加。教育部相关部门及中国移动研究院、部分人工智能企业代表,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部院系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