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禁令之后,中国AI计算何去何从?

AI百科2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37 0

美国加强AI芯片禁令,中国AI产业如何应对?

  10月17日,美国再次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AI芯片出口管制,明确以性能、密度作为标准,将单芯片超过300teraflops算力以及性能密度超过每平方毫米370 gigaflops的芯片纳入禁止出口范围。尽管此举对AMD、英特尔等公司的高端AI芯片也产生影响,但鉴于英伟达在全球AI芯片市场的领先地位,此次禁令被称为“英伟达禁令”。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AI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讨论多聚焦于禁令的实施时间、具体涉及的GPU型号及期限等细节,却忽略了中美经贸关系自贸易摩擦以来的持续波动,尤其是高端AI芯片管控的日益严格。

当前局势与影响

  相较于18、19年芯片封锁初时的反应,本次英伟达禁令并未引发过于强烈的舆论波动。这背后,行业早已预见并适应了这种局面。随着ChatGPT等应用的火爆,全球高端GPU需求激增,美国方面多次表示要推动对华整体性的高端AI芯片禁售。尽管预期已久,但禁令的落实依然对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

  对于许多中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和AI创业公司而言,高端GPU本就难以获取,禁售令并未显著改变现状。同时,国内AI芯片产业在贸易摩擦后加速发展,使得部分高端GPU的国产化成为可能。然而,短期内更换英伟达GPU在芯片产能、生态兼容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且可能对依赖英伟达产品的AI服务器厂商造成直接冲击。

长期影响与应对策略

  长期来看,若禁令持续存在,中国AI计算或将逐渐与全球高端芯片脱钩,带来一系列复杂影响:AI算力发展可能脱节;大模型等软件技术的发展可能受阻;科技封锁是否仅停留于AI芯片领域,抑或扩展到通用算力、存储、基础软件等数字化基础能力,值得警惕。

  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AI计算需同时发力三项“突围方案”:

方案1:强化“买家”身份
作为全球最大芯片市场,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通过有立场、有力量的采购行为,推动美国科技企业在商业利益与政治压力间寻求平衡。例如,英伟达已推出中国特供版GPU以应对禁运政策。

方案2:以云代卡,集中算力
面对高端AI芯片可能禁售的趋势,中国几大公有云厂商加大囤积力度,不仅满足自身大模型投入需求,也形成长期复用资源池。此举有助于统筹应对禁令,符合东数西算战略。同时,云端训练成为未来主要方向,云厂商需进一步提升开发者体验。

方案3:推动国产AI算力成长
在禁令倒逼下,国产AI算力需加速成长。需形成产业共识,聚焦可行替代品;推动规模化商用,避免“PPT造芯”;加强软件生态建设,提高迁移能力;并加大对“主品牌”支持,形成规模化效应。例如,华为昇腾已成为国产AI算力的有力竞争者。

结语

  英伟达禁令虽为中国AI行业带来挑战,但亦是推动自主化的契机。唯有坦然应对,奋力自强,方能从根本上解决受制于人的问题。在逆全球化与AI竞赛的浪潮中,中国AI计算需探索前行之路,为世界提供第二个选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