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柯百科全书派人物史话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生于1932年1月5日,逝世于2016年2月19日。他出生的年代正值二战前夕,法西斯主义在意大利悄然兴起。幼年时期的艾柯不仅经历了法西斯的兴衰,还深受意大利浓厚的天主教文化氛围的熏陶。战后,意大利的主要文化思潮以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哲学美学为主导,艾柯在读书阶段深受其影响,美学研究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起点。然而,他是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在50年代美学期间,他跟随帕莱松研究托马斯·阿奎那,并最终超越了托马斯的经院哲学美学。随后,他在60年代进入前卫艺术和大众文化的前沿,70年代进入结构主义符号学时代,80年代后成为备受瞩目的小说家。在创作小说的同时,他的诠释学思想和理论逐渐成熟和完备。
艾柯是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为博学的学者之一,他的严谨绵密的理论著作和千姿百态的小说都展现了他的博学多才。从中世纪哲学美学研究到前卫大众文化研究,艾柯采用了符号学这一能够跨越多种领域和学科的工具。通过对诠释学的研究论证,他基本打通了作为学者的各种理论纠葛。作为一名学者型小说家,艾柯在对小说进行实际创作的同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观念。
关于艾柯的博学和复杂性,哲学家格瑞·P·瑞德福德曾将福柯的一段话套用在艾柯身上:“这一陈述(艾柯)是人类生产、操作、使用、转换、交换、组合、分解、重新组合,并可能被毁灭的对象之一。”艾柯的符号学在学术研究中处于主导性地位,他的符号学世界观统领了他的理论。西比奥克先生为《阅读艾柯》一书所做的序言中引述了艾柯的话:“我认为符号学是本世纪可以采取的唯一哲学形式……哲学的全部历史可以以符号学的视角进行重读。”
艾柯的世界纷繁复杂,研究者将其论著大致划分为8大类52种,涵盖论文、论著、编著、小说、随笔、杂文等,包括中世纪哲学、美学、大众传媒、大众文化、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符号学和阐释学研究等。艾柯在多个领域轻松游走,抱持一种既不保守也不过激的精神。这种“综合与调停”的精神使他既能研究深奥的经院哲学家如托马斯·阿奎那,又能研究奇诡的现代主义者如乔伊斯;既和精英文化保持密切往来,又和大众文化有着亲密接触;既对诠释情有独钟,又极其反感过度诠释;既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优质畅销书,风靡世界,又能吸引研究者写出大量的论文和论著。
艾柯出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的亚历山德里亚城,这个小城与法国接壤,因而它的文化氛围与意大利其他地区迥异。艾柯多次提到,正是这一文化积淀塑造了他的气质:“怀疑主义、对花言巧语的厌恶、从不过激、从不做夸大其词的断言。”艾柯的童年经历了法西斯主义,但他个人受到的影响并不大。他小时候喜欢漫画和奇幻小说,并创作了许多连环漫画和插图。这是他的幼年时期已经表现出来对世界的好奇和对文字的热爱。
意大利浓厚的天主教意识对艾柯也有深远影响。13岁时他参加了意大利天主教青年团,并在方济各修会做了一段时间的修道士。19岁时上大学,受教于著名美学家帕莱松。大学期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并出版了学术著作《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问题》。艾柯在广播电视台工作期间就已经开始在大学授课,并担任期刊社编辑和报刊撰稿人。1962年《开放的作品》出版后一举成名,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六十年代是艾柯学术生涯的重要时期,他发表了《开放的作品》等重要著作和论文,并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进入七十年代后,艾柯为意大利符号学的创立和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就也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1971年他在博洛尼亚大学开设了国际首个符号学讲座,并成为第一任符号学教授。他的《符号学理论》等著作奠定了他在符号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八十年代起,艾柯作为著名小说家声名鹊起,先后出版了七部长篇小说和各类学术著作。九十年代后他继续出版各类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并行不悖。他还关注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著作和言论成为世界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艾柯一生创作了150余部作品并频繁出席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执着行走在学术交流的文化羁旅中直至201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