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2024年一系列民生实事的进展,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有了显著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扩展和提升质量。报告中还提到,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福建省新建了405个示范性长者食堂,这些举措无疑增强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那么,如何确保这些长者食堂能够健康长久地运营下去呢?它们又给老年人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呢?

长者食堂是福建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措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

特别是对于农村的高龄老人来说,孩子们都在外面工作,长者食堂的设立无疑是一件大好事。

如何让长者食堂办得更好、更持久,是大家最为关注的问题。从2019年开始推广长者食堂以来,福建省政协委员兰志红就一直关注这一“有知、有味、有温度”的利民工程。通过实地走访和座谈交流,兰志红在今年省两会上提出了一份《关于深化长者食堂建设的提案》。她表示,随着长者食堂覆盖面的不断提升,福建省城乡老年人的就餐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也体现了“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在调研中,兰志红发现长者食堂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收支盈亏难以平衡、助餐模式单一等问题。她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委托第三方进行市场调研、引导多方参与运营、探索扩大服务范围等。例如,可以衔接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及达达等配送平台,为行动不便的特困老人和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同时,探索开展邻里互助的助餐服务,进一步扩大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

此外,多位代表委员也关注到了山区和农村地区长者食堂的建设运营问题。他们建议打造一个专业队伍来筹集资金,并与政府对接以获取政策支持。从长远考虑,长者食堂应该有配套措施,包括建章立制、完善考核等。找到财政可承受、老人能负担、运营主体保本赢利的平衡点,确保长者食堂能够可持续运营。

今年省政府报告中的一段话令人印象深刻:“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重点谋什么,干什么。”报告中提到的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就包括了提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报告强调要持续擦亮“福见康养”品牌,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创造出更多可感可及可持续的助餐模式,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