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视频制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将探讨当前AI在视频制作中的应用,涵盖视频分析、素材搜索匹配、视频生成及剪辑工具等方面。同时,将对比几家主要AI剪辑工具厂商的产品特点和发展思路,为读者提供对AI在视频制作领域应用的全面了解。
半年前,我撰写了一篇探讨AI在视频制作领域应用的文章,将视频制作流程细分为寻找灵感、制作草稿、收集素材和剪辑成稿。其中,AI视频能力被分为以下四个方向:视频分析、素材搜索匹配、视频生成和剪辑工具类。
视频分析:利用AI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炼美术设计所关注的核心信息,将大量内容缩成关键要点,提高寻找灵感的效率。
素材搜索匹配:基于视频分析的AI技术,对素材库中的视频进行分析、解构和标记,再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词匹配最适合的视频内容,提高视频类资源制作的效率。
视频生成:基于生成式AI技术,能够通过文本和图像内容生成视频内容。
剪辑工具类:辅助视频资源的制作,提高制作效率。
在“视频生成”方向,各家厂商近期接连推出新产品,如快手可灵、Luma和Runway的Gen3模型。这些工具使用户在“没有素材”或“仅有图片素材”时,能通过“文生视频”、“图生视频”生成视频素材。尽管当前“视频生成”已发展到可用阶段,但平均成本仅为几毛钱/秒,意味着几块钱就能生成一个可用于生产的视频素材片段。然而,在实际业务中,AI视频生成仍存在诸多问题。业务同事表示:“偶尔能抽到想要的东西,但有时候抽到想砸电脑,生成的东西总差点意思,想改又改不了。”这些问题包括指令识别不准、无法修改、模糊、主体不一致和物理运动BUG等。
那么,“视频分析、素材搜索匹配、剪辑工具类”的发展情况如何呢?这些能力或多或少在目前的AI剪辑工具上有体现。因此,我研究了几家AI剪辑相关厂商的产品,以下是各厂商的发展情况概述:
剪映:背靠字节的大模型底层能力和抖音系视频生态提供的庞大剪辑需求量,剪映在AI工具中较为突出。其部分AI能力包括基于输入视频素材片段和文案生成混剪视频,并加上BGM、字幕、配音等。但个人觉得该功能主要用于辅助激发创意,AI生成的结果往往不能直接使用或效果较差。此外,“营销成片”功能面向企业用户,但可配置内容太少,导致成片质量可能不符合业务需求。
即创:巨量引擎旗下的“一站式智能创意生产与管理平台”,直接面向企业用户。其AI工具有视频创作、图文创作、直播创作模块。“智能成片”和“AI视频脚本”功能通过添加脚本、音乐、口播等配置能力,利用AI生成多个版本的成片视频。但同样存在可控制元素太少的问题。
智能创作云:火山引擎旗下的AI剪辑工具,也面向企业用户。涵盖视频混剪、智能脚本工具、自动剪辑成片等功能。相比剪映和即创,其配置项更多,能力更抽象,能满足更多B端业务场景。例如支持按镜头组设置混剪。
整体而言,各家AI剪辑工具厂家提供的能力大同小异。发展思路是先结合业务流程提供AI单点能力支持,再串联多个单点能力构建工作流能力。未来,各厂商需持续发力将AI剪辑能力建设到一定程度,以覆盖各个视频制作流程并替代人力。同时,采集用户使用数据用于训练AI模型,实现AI数字员工。最终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AI剪辑工具必定满足“有用户”、“能赚钱”、“有壁垒”这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