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仍将“爱”误写为“艾”,而现今也有人将“楠坪村”误写为“兰坪村”。实际上,“楠坪村”是以沐爱镇的“楠家坪”地名命名的,而“楠家坪”得名于该地周围众多的“金丝楠木”。截至2019年编撰的《沐爱镇志》,仍有人将“楠坪村”误写为“兰坪村”。同样,原沐义乡的沐荫村也常被误写为“沐阴村”,甚至有人将沐荫塘误称为“沐英塘”,这些误传实属荒谬。
金楠乡建乡之初,名为金“楠”乡,后因简化逐渐变为“兰”,并进一步演变为“銮”。由于该地区山峦叠嶂,人们倾向于避免使用“峦”字,而选择“銮”。同时,为了寓意更美好,又加上了“金”字,于是形成了“金銮”这一乡名。
1951年金銮乡建置时,辖7个村,包括金楠坝、学堂坳、瓦厂、山王庙、楠木湾、梨子树、楠木林。1962年,随着伙食团下放,村改为大队,辖区调整为7个大队,分别命名为:
- 楠木林大队(金鱼)
- 梨子树大队(金溪)
- 楠木湾大队(金龙)
- 山王庙大队(金坪)
- 瓦厂大队(金坝)
- 学堂坳大队(金塘)
- 金銮大队(金坝)
金楠乡以遍地“金丝楠木”得名,且建乡初期7个村中有3个带有“金丝楠木”的“金”字。1984年,全县推行“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各村均冠以“金”字,形成“金銮、金塘、金坝、金鱼、金溪、金龙、金坪”等名称。尽管有老干部提到这些名称可能早在1960年代就已确定,但无论是哪个时期更改的,其历史均不超过50年。
“金銮乡”由“金楠”谐音而来,即“銮”是“楠”、“兰”的谐音组合;“金塘”源于学堂中的“堂”,也有说法是取自“龙塘”的“塘”;“金坝”因村驻河“坝”边而得名;“金鱼”境内有“鱼家坳”;“金溪”因境内著名小溪沟得名;“金龙”辖区有著名的“龙塘”;“金坪”境内有“扇子坪”。这些名称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所述即为原“金銮乡”及其管辖各村村名的来历。这些地名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反映了地理特征,并承载着美好愿望。它们的历史并不悠久,仅为50年左右。因此,关于“沐英带军驻沐爱”、“吴三桂修金銮宝殿”等传言均为无稽之谈。
金銮乡位于沐爱南边,总面积33平方公里。1950年至1953年10月属高县第五区落木柔管辖;1953年10月后随沐爱区划归筠连县管辖;1992年撤乡并入沐爱乡建沐爱镇。图中1950年新设置的“沐义乡”、“金銮乡”并不存在于“沐爱县”的“博爱镇区内”。希望本文能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