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播亮相:新技术下的职业挑战与机遇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兴技术不断挑战着人们的想象力。近日,人民日报的首个虚拟主播任小融“始出来”,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人民日报AI虚拟主播”的热搜中,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其中一条笑称“播音生没毕业就要失业了”的评论引起了许多共鸣。自“AI播报”概念诞生以来,“AI是否会取代播音员”便成为媒体从业者心中的隐忧。那么,AI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它真的能取代人类播音员及其他媒体从业者的地位吗?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必然是社会的迭代,但其中滋味,我们仍需细细品评。
AI现状
AI技术已经不仅限于涉猎播音领域,而是深入到了新闻生产的全线流程中。在大部分人对AI的刻板印象中,AI播音大多与“僵硬、缺少变化、冰冷、缺少感情”画等号。然而,越来越多的AI播音实况视频涌现,让网友们震惊之余也大呼“神奇”。通过对主持人声音进行模型训练和深度学习打造而成的AI主播,对真人的音质、音色、甚至呼吸的气声都能再现得惟妙惟肖。更厉害的是,AI编排能够对自己“学会”的词汇语句、情感逻辑、语言方式信手拈来。即使介绍同一首歌曲,它每一次的串词和解说都能做到不相雷同。这直接打破了我们对AI的认知局限。考虑到在准确理解、分析、应用和表述海量信息数据方面,AI比人脑拥有更强大的计算力,在避免失误、提高效率方面,AI播报相对于人类播报具有更高的竞争力。因此,AI技术已经不仅限于播音领域,而是参与到了新闻生产的全线流程中。这对应的是当下生产流程中机构编制及人员配置的低效和冗余,以及大量人力被重复性、程式化工作牵绊的困境。而AI通过促进制播流程智能化,参与解决了这些问题。“提质增效”是新闻工作者共同的期许,而AI的特性让这个可能性鲜活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AI主播发展前景
然而,AI主播的出现并不仅限于将文字稿件可视化、语音化。由于无法感知受众,与受众的互动性差,因此相比真人主播而言,AI主播不易寻找到与受众间合适且易被接受的交流方式。最为致命的是,AI主播缺乏人性与温度,即使能用算法合成快乐、悲伤、愤怒等表情,但依然无法做到真正感同身受。“真情”永远是口语传播的利器,但AI的特性决定了它永远无法用情感战胜人类。
不被替代的底气
在当下传播方式增多、传播内容呈几何式增长的情况下,播音员面对的挑战显然不只有AI一个。保证自己不被替代的最底层逻辑就是培养足够扎实的功底和赤诚真实的情感。直击问题本质、更加具备现场感、培养更直白直观的感情表达和进行一定程度上商业化的发展或许会成为对不愿被AI替代的主播提出的基本要求。
不惧挑战的实力
对于当代的媒体从业者来说,想让自己的职业具备不可替代性显然有些不太现实,因为人和机器总有共性;但想让自己本身具备不可替代性仍有希望实现——交流感更强、对于新闻的认知更准确也更敏锐、专业能力过硬……只有实力傍身,才能不惧新兴事物的挑战。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替代品只会更多且更贴合受众需要。因此,对于每一位媒体从业者来说,保持学习和进步的态度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