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 (1910.3.27-)

AI百科1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42 0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他前往巴黎,在那里不仅学习绘画,还接触到了欧洲现代派诗歌,其中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对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他创作了第一首诗《会合》,这首诗描述了巴黎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一次聚会,真实地反映了身处异国的志士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注。这首诗以笔名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4期合刊。

  同年5月,他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他翻译了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通过对幼年时乳母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养育自己的人民的深情。这是他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首诗,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他又创作了《芦笛》、《巴黎》等诗篇,表达了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法国社会弊病的批判。这些诗作结集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展现了他根植于人民、借鉴中西文学遗产后形成的创作活力。

  1935年10月,他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前往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倾吐了国破家亡的深深忧愤。1938年,他来到西北地区,更多地接触人民的苦难,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并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他创作了《诗论》,对诗歌的美、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作了系统而富有特色的阐述。

  1940年,他前往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又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的诗歌创作多以歌颂光明、鼓动斗争为主题,诗风也更为明朗。他的代表作如《向太阳》等。1944年,他获得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他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他创作了《布谷鸟》等诗作,抒发了解放区农民的喜悦之情。

  解放后,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他创作了多首诗歌。然而,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经历了20年的沉默与苦楚。直到粉碎“四人帮”后,他才重新焕发出创作热情。1979年彻底平反后,他写下了《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歌颂祖国迎来了新的春天。

  自创作诗歌以来,他就自觉地将自己与人民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围绕着“土地和太阳”这一中心意象展开,倾吐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这种感情炽烈、深沉而持久。在艺术上,他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受到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他的诗作弥漫着浓重的色彩和对瞬间印象及感觉的准确捕捉显示了很深的艺术功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