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AI百科2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35 0

  详细字义

  “赋”这个字,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作为动词,它最初与财物有关,本义是征收。例如,《说文》中提到“赋,敛也”,即指征收赋税。《广雅》中也说“赋,税也”,进一步明确了其作为税收的意义。在《书·禹贡》中,“厥赋惟上上错”描述了土地所生之物以供天子的情景,而《法言·问道》中的“七赋之所养”则是指赋税养活的人们。

  此外,“赋”还有给予、授予的含义。例如,《吕氏春秋》中有“出高库之兵以赋民”,意为从仓库中取出兵器分配给民众。《汉书·平帝纪》则记载“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表示通过口赋来资助贫困百姓。

  作为名词,“赋”可以指田赋、赋税。在《周礼·太宰》中,“以九赋敛财贿”描述了用九种方法来收集财富和贿赂,而《汉书·刑法志》中的“税以足食,赋以足兵”则说明了赋税用于满足军事需求的重要性。

  此外,“赋”还可以指生成的资质或天性。例如,《左传》中提到“不腆敝赋”,意为不丰富的资质或才能。《论语·公冶长》中的“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则是指国家可以治理其军队。

  在文学方面,“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时期,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抒情说理。例如,《岳阳楼记》和《屈原贾生列传》中都有关于赋的描写和论述。

  总的来说,“赋”这个字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且多变,既有与财物、税收相关的意义,也有给予、授予以及文学文体的含义。通过对这些含义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这个字的用法和演变过程。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