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记者关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是否给教育带来冲击和改变”的提问,北京市八一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华蓓毫不犹豫地回答了两个字:巨大。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国内外互联网巨头纷纷投身其中,人类似乎已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变革不仅改变了时代,也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成为当下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群体焦虑的根源。当旧的人才标准和学习方法不再适用时,我们的教育方式是否也需要随之改变?对此,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校长马骏表示,教育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应对时代的变迁。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前线,学校正积极拥抱AI技术,寻求转型。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指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具备了解和使用AI工具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北京、上海的重点小学、中学、大学校长进行了专访,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时代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教育的变革方向。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强调,高校的科研和教育都应积极拥抱AI技术。复旦大学已为学生和教师们配备了一款“神器”,尽管各界对AI大模型的利弊仍在争论,但金力认为,AI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将是深远而巨大的。他进一步表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先掌握了解和使用AI工具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复旦大学与阿里云、中国电信等合作打造了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科研智算平台CFFF,提供超千卡并行智能计算,支持千亿参数的大模型训练。这一平台不仅在国内高校中尚属首例,也领先国际知名高校如斯坦福大学。金力透露,未来复旦希望基于CFFF平台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学大模型。
对于教育而言,金力认为,高校应避免“天坑”专业的困惑,一个重要的途径是产教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是技术转移,更是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双向赋能。企业能够帮助高校设定目标和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明确和有针对性。同时,AI作为重要技术和工具,也将改变创新的文化,促进创新的爆发。
北京市八一学校常务副校长王华蓓表示,AI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她所在的学校作为北京市和海淀区的试点校,正在打造“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智慧校园”。王华蓓认为,AI技术的发展正在加速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转变。她进一步指出,教师角色的转变、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评价的转变以及育人目标的转变都是AI带来的重要变革。
在教育评价方面,王华蓓提到近年来的中高考命题考查思路的变化很大,很多老师和家长也发现刷题不再管用。她以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的微作文题为例,说明考试正在从注重考知识转向考能力和核心素养。
对于未来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马骏表示支持在小学阶段开设AI课程,让孩子从小接触AI技术。她认为,孩子们应该具备与机器共处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的重要素养。同时,她也强调了培养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
在应对教育变革的挑战时,马骏指出师资问题、资源问题以及教材教具的更新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她所在的呼家楼小学提出了“PDC实践育人理念”,通过项目驱动学生的欲望和兴趣、实践和体验、思维和意识,从而激活、改变、发展学生的能力。
总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教学能力,为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