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AI数字人火了:带货的不是“人”,产品出了问题算谁的?

AI百科1周前发布 快创云
6 0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AI数字人兴起与知识产权挑战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AI数字人成为热门话题。近日,一款以真人为原型打造的AI数字人开启直播首秀,短短一小时,直播间观看量超过2000万。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虚拟人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和核心市场规模分别为3334.7亿元和205.2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分别达到6402.7亿元和480.6亿元。

  电商平台及二手交易平台上涌现大量AI克隆和数字人定制商品,售价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商品宣称可“24小时替你直播,轻松变现”,然而,低价产品大多来源于公开平台,高价产品则承诺“无隐私泄露风险”。

AI数字人的商业价值保护备受关注

  广东环球经纬律师事务所律师郑诗敏认为,AI数字人这种弱化物的属性、强化人的属性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民法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AI数字人在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下的权利保护路径和保护模式仍在探索中。

监管难题与挑战

  在监管层面,虚拟数字人产业也面临诸多难题。首先,虚拟数字人的创建和使用过程中涉及大量个人数据,如何确保这些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不泄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虚拟数字人产生的内容如何进行有效审核和管理,以防止传播虚假信息、恶意言论等,也是监管部门面临的新挑战。

案例分析:商标侵权与知识产权纠纷

  “初音未来”商标侵权案曾引发业界热议。新创华公司因许可使用“初音未来”商标而被卷入诉讼。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宅电舍贸易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70万元。

  另一案例是魔珐(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超写实虚拟数字人Ada被杭州某网络公司用于营销视频并引发侵权诉讼。杭州互联网法院最终判决该网络公司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

知识产权保护建议

  程荫建议,应明确虚拟数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包括虚拟数字人形象、动作、声音等,并开发和应用专门的软件许可管理系统。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现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明确虚拟数字技术的保护标准和侵权责任。

结尾

  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数字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商业价值。然而,其知识产权保护和监管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南都记者冯奕然、彭雨欣的采写揭示了这一领域的现状与挑战,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