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AI女神:从洗碗工到谷歌首席科学家,她是如何逆袭的?

AI百科5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53 0

  “若获诺贝尔奖,我期望能以中国人的身份领奖。”

  提及人工智能,我们不禁会想起近期大热的ChatGPT。然而,早在2009年,一位华裔女孩便涉足此领域,那时人工智能尚属冷门,不被看好。

  这位华裔女孩便是被誉为AI女神的李飞飞。

  李飞飞,一个普通至极的名字,却承载着一位华裔女性非凡的一生。她出生于北京,长于成都。父母皆为高级知识分子,父亲为工程师,母亲则为人民教师。自幼,李飞飞在物质与精神层面均十分富足。

  她承袭了父母的高智商与学霸特质,每次考试均名列前茅,尤其偏爱数学与科学。父母早察其学习天赋,但鉴于当时国内教育环境的局限,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他们决定举家赴美。

  那时,赴美绝非易事,首要难题便是资金。在遍借亲友之后,一家三口终于凑足了路费。如同当年的淘金者,他们以为美国将是梦想启航之地,但现实却迅速击碎了他们的幻想。语言成为首要障碍,一家人在初至美国时几乎无法沟通,生活陷入困境,每日只能依靠字典与本地人交流。

  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在美生存。尽管父母皆为高知,却在美国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父亲做了电子产品维修工,母亲则在超市做收银员。年仅十六岁的李飞飞深知家境艰难,于是除了上学,还在中国餐馆打工洗盘子、做清洁工以补贴家用。距离大学申请仅剩两年时间,她一边打工、一边上课、一边学习英语,每天仅睡4小时。尽管如此,她仍以SAT1250、数学满分的成绩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专业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普林斯顿大学作为藤校之一,录取难度极高。两年前连语言沟通都困难的李飞飞凭借超群的学习天赋与毅力成功入学,此事甚至引起了当地报纸的报道,标题为《“美国梦”成真了!》。

  在一次与吴恩达(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气工程系客座教授)的对话中,她表示:“物理学教会我一件事,那就是对提出重大问题和追求‘北极星’的热情。”她还说过:“对我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发挥潜力、承担责任并忠于内心。”

  李飞飞始终清楚自己的目标,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他人如何评价,她始终忠于内心。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尽管咨询行业形势大好,顶尖咨询公司向她伸出橄榄枝,但她拒绝了这些机会,而是选择前往西藏探索东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奥秘。最终,她凭借“藏医药学与西医学医理比较”这一课题从12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获得普林斯顿大学Martin Dale 1953奖学金的人。随后她重返校园,在加州理工大学攻读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5年毕业后加入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从此真正找到自己的“北极星”,开启了AI之旅。

  尽管已成为斯坦福“红杉资本教授”,李飞飞从不隐瞒自己的“打工经历”。很多人难以将做清洁工、中餐馆收银员等经历与斯坦福最年轻的教授联系起来。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后,尽管学费有了保障,但生活费仍是问题。为了保证学习与生活,她决定与家人一起开干洗店。因为干洗店周末营业,所以她可以在周末分担工作而不耽误学习。每周一至周五她是天之骄子、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一到周末她就穿上围裙在洗衣机旁忙碌。那段日子虽然忙碌而艰难但她认为这是值得珍惜的时光。

  在她读研期间母亲突然查出癌症和中风父亲忙于工作照顾母亲的担子落在了李飞飞的肩上。这段经历让她了解到很多医疗项目可以通过智能手段进行科技或许能够改善人们的医疗条件从那时起人工智能的种子便深深埋在了她的心里。博士毕业后李飞飞正式走上了人工智能这条路在她进入斯坦福人工实验室时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多热门方向但她偏偏选了最不被看好的计算机视觉识别。科研圈里不少同行劝她放弃换个热门方向因为这不但拉不到经费而且可能会一辈子都评不上教授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为了让计算机准确识图从网上下载近10亿张图片通过筛选、整理、打标签成功建立了1500万张的图片库——ImageNet。用她的话来说这里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人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工作20年。ImageNet的诞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让计算机能够直接辨认出物品和人。随后她再次做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作为ImageNet的创始人她决定将数据库开放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的科研团队用于计算机图片识别训练从此全世界的计算机学界都可以免费享用这一数据库这也引发了人工智能的井喷式发展让AI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而这些成果的背后这位华人女性学者李飞飞的贡献不可谓不伟大。在一次采访中李飞飞同样面临所有华裔科学家面临的问题:“你认为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当然是中国人我热爱我的祖国如果有天获得诺贝尔奖我希望我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去领奖的!”从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后年仅33岁的她被评为斯坦福大学终身在职的副教授并且先后担任了斯坦福大学W.M.凯克学院学者、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及斯坦福大学人类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HAI)联合主任的职位。李飞飞将大量时间和心血投放在人工智能领域在权威计算机期刊上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引用量高达44773次可以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一时无两尽管光环加身但她始终不忘自己的华人身份2017年41岁的李飞飞在Google公司的邀请下出任副总裁并担任Google Cloud AI首席科学家在她的积极推动下谷歌AI中国中心正式在北京成立这也是Google在亚洲设立的第一个AI研究中心在谷歌开发者大会上李飞飞表示:“我目睹了中国在AI基础研究、创业、发展等方面走到世界前列…这个中心将与我们在世界各地包括纽约、多伦多、伦敦和苏黎世在内的AI研究小组一起共同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全人类。”谷歌AI中国中心的建立为中国科学家提供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舞台也促进了人工智能领域在中国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李飞飞离开了谷歌选择重回斯坦福继续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并致力于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疫情期间她的团队历时8年打造的关于利用人工智能传感器和AI算法帮助改善患者和临床医生医疗服务的论文成功刊登在Nature并且探索了监控病人身体状况的AI家用系统等在2020年“华人AI女神”李飞飞成功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入选名单公布后李飞飞只是简单发推表示:“感谢!真心希望人工智能能够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来帮助我们的临床医生和患者。”在她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华裔女性在美国的励志人生也看到了父母为孩子的成长成才费尽苦心更看到了优秀的女性不断打破职业天花板今天我们纵观李飞飞的前半生就会发现这种追随内心的热情和坚韧不拔的作风一直贯穿于她的行为轨迹其实所谓逆袭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作为华裔女性在话语权极少的AI领域中更是如此但是她的经历也告诉我们无论起点有多低过程有多坎坷只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看到成功的曙光毕竟哪有什么随随便便的成功只不过背后负重前行罢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