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IJCAI 2019的论文录取结果公布,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今年共接收了4752篇有效提交论文,最终收录了850篇,录用率为17.9%,低于历年平均20%的录用率。这一结果公布后,众多投稿者纷纷表示不满,对评审、打分和rebuttal等环节提出质疑。
针对这一情况,IJCAI 2019的程序主席Sarit Kraus在5月10日发表公开信进行了回应。她表示,尽管尽力降低了评议过程的随机性并增加了审稿时间,但面对4752篇提交的论文,审稿任务依然极为艰巨。她认为,需要对严格审稿的学术会议的概念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并呼吁大家共同建设更好的期刊。
对于这一回应,一些学者认为其态度中肯,可以理解并接受。毕竟,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会议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愤懑平息之后,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分析IJCAI的实际情况。从国内外反响来看,国内对IJCAI的质疑声较为强烈,而国外则相对平静。有用户指出,国内学术圈存在圈子文化,审稿人可能会给熟人作者高分,而对于没有关系的作者则可能给出不够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外,今年首次出现的reviewer interest conflict(审稿人利益斗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90%的高度嫌疑人均为华人。
在关于“如何看待IJCAI 2019录用结果”的评论中,并非所有声音都一边倒地声讨IJCAI。大部分埋怨主要来自于论文未中的作者。有用户表示,投稿IJCAI之前就应该做好审稿随机化的准备,并且因为IJCAI的论文主题较多、不够聚焦,才导致审稿人可能无法理解论文内容。因此,投稿人应该选择更专业的会议进行投稿。同时,也有被录用的作者表示,自己的审稿质量较好且遇到的reviewer也较为负责。
从数据上看,近年来IJCAI的投稿量和录用数量均呈增长趋势。然而,与之相反的是,今年的录用率却是近几年来最低的一次,首次低于往年20%的平均录用率。参考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IJCAI的录用率逐年下降但接受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面对AI领域顶会整体都难逃被吐槽的情况,我们应该更多地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写出更优秀的论文。周志华老师曾对AI领域的各个会议进行过点评他认为IJCAI是AI最好的综合性会议之一自1969年起每两年开一次奇数年举行虽然每届能录100多篇但现在已达到200多篇因此难度很大。不过从录用率来看并不算低基本上保持在20%左右因为内行人都清楚自己的分量不会浪费reviewer的时间。
IJCAI作为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会议之一自1969年起就占据着非常权威的地位并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为A类会议。其历年最高荣誉奖“卓越研究奖”的获奖者基本都是业界名号响亮的大人物如John McCarthy、Geoffrey E.Hinton、Michael I.Jordan等。此外会议的赞助商也反映了其高水平今年不乏百度、华为、阿里、腾讯等国内巨头科技公司以及IBM Research AI、SONY、BOSCH、HITACHI和微软等国外巨头公司的支持。
对于这次IJCAI 2019录用结果的讨论登上知乎热榜有人感叹看来真是进入全民AI时代了。近年来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在各AI顶会不断增长的论文数量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内的贡献。据统计近20年来中国共累计产出人工智能领域论文36.9万篇产出量位于全球第一美国第二是第三位英国的3.8倍。这也难怪IJCAI会抱怨巨量的论文降低了PC的工作效率。
针对现状研究者们推出了高效又无偏见的AI资助评审人。昨日Nature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正在试用一个AI工具这个工具可以选择研究人员来审查资助申请从而让这个过程更有效、更快捷、更公平。此外挪威研究委员会也开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大约3000份研究提案分组并与最佳评审小组进行匹配;总部位于瑞士的学术出版商Frontiers则通过AI工具AIRA(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 Assistant)协助审稿人和编辑以提高效率。我们期待当AI工具加入论文评审大军后审稿人能够从其他环节中节省更多时间从而认真评审我们的论文给每位投稿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目前距离IJCAI 2019开幕还有3个月时间但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预计届时也将成为一大看点那么你会去参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