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的私域运营中,构建流量池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当前,无论是人工操作还是技术辅助,添加用户的通过率大约在6-7%。然而,当引入AI智能语音电话并引导用户添加个人微信时,这一通过率可以大幅提升至最高40%,而让用户主动添加微信的成功率也接近2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企业通过实施这一策略,其ROI(投入产出比)能够提升至惊人的40倍,即AI投入一元,能带来四十元的收益。这一优化措施对于私域运营的效果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在行业中,已有上百家教育、电商企业采用了这一策略,并在这个赛道中取得了领先地位。例如,一知智能这家企业,已经成功融资1.3亿人民币。
那么,这个看似细分的环节究竟该如何操作?它与以往的人工电话或语音机器人电话有何显著区别?
在10月23日召开的会议上,我们邀请了一知智能的联合创始人兼CMO顾泽良,为大家深入剖析这一细分环节及其服务。如果您觉得还不够深入,第二天在上海的私享会上,顾泽良将继续与您深入探讨。
在对话中,顾泽良提到,当前AI与用户对话的识别率(8K场景下)已经从60%提升至90%以上。不仅品牌类客户正在积极拥抱私域流量,而且他们在强调私域规模的同时,也更加注重私域的商业变现能力。
让我们回到与顾泽良的对话中,听听他如何定义这个市场以及其中的打法细节。以下是他的精彩分享:
见实:你们是如何踏入这个如此细分的服务场景的呢?
顾泽良:2017年底,当电话机器人出现时,伴随着的是人们的“偏见”,如“请问您有贷款需求吗?”或“请问位于钱塘江边的房子您考虑吗?”等骚扰电话。然而,这一现象反而为我们带来了机遇。机器人之所以被用于骚扰电话,除了厂商短视的逐利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机器人的智能对话能力有限。因此,我们思考了三个新的商业命题:一是能否通过算法提升对话能力;二是能否解锁非骚扰的对话场景;三是为企业用户运营提升效率。
见实:那么,突破点在哪里呢?
顾泽良:骚扰电话只有短期商业价值,没有长期价值。其骚扰原因在于信息低效匹配。对比之下,我们服务的电商客户数据显示,60%的接通率、10%的挂机率和55-72秒的平均通话时长。如何实现长期价值?我们认为,如果企业能利用语音智能技术与其已有客户进行有价值的沟通,这将是一个突破点。
见实:这一黑科技在商业场景中的核心体现能力是什么?
顾泽良:当B端运用AI与已有客户或有价值的客户沟通时,他们不再像盲打电话那样忽视用户体验和对话质量。因此,电话另一端的AI或员工提供的服务体验变得至关重要。这包括语音识别、语音理解和语音合成能力。当这三个基础能力融合时,就形成了AI智能虚拟员工机器人。这是我们赋能企业展开私域的开端。例如,我们曾服务的一家在线教育公司,通过AI机器人引导用户添加老师微信,效果优于人工操作。
见实:回到教育领域的客户逻辑上,是如何的?
顾泽良:有三个重点场景:一是加微信的场景;二是促到课场景;三是公域二次召回场景。例如,在教育领域,通过我们的产品能显著提升转化率。此外,在电商领域,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构建私域流量。我们的系统能将短信成本从27元降至更低,同时提高添加微信的效率至10%以上。目前,我们的客户已超过百家,主要集中在中大型教育及电商平台。过去四个月,50%-75%的营收来自这些客户的增购。
见实:关于语音话术的设计门槛有多高?
顾泽良:企业客户接入系统后,会有“客户成功”和“AI训练师”两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前者熟悉电商、教育等领域的私域运营流程;后者则负责话术拆解和制作。这一过程非常复杂但不同于文本设计。例如,一个意图“你来加我微信吧”就有287种表达方式需要匹配相应的AI智能语音回应话术。因此高质量的AI机器人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才能达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