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宣布,将对中国出口先进人工智能(AI)和超级计算芯片制造、生产设备及部分工具实施新的限制措施。据媒体报道,新规要求美国芯片制造商在向中国公司出口半导体和芯片制造设备前,必须获得美国商务部的许可,旨在阻止中国获取需要先进半导体的高性能计算能力。
AI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的战略性行业,并广泛应用于实际场景中。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尤为迅速,在全球AI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2021年,中国AI产业规模达到4041亿元人民币(约568.4亿美元),占全球AI产业规模的15.7%。同年,全球AI产业投融资金额为201.2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高达28.2%。
近年来,中国为推进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出台了多项重磅政策。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后又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通过场景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组合拳”。
在医疗AI领域,《通知》明确提出了针对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诊疗需求的示范应用场景,旨在通过构建领域数据库知识库、大规模医疗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运用人工智能可循证诊疗决策医疗关键技术,建立人工智能赋能医疗服务新模式。
然而,正当国内医疗AI行业为政策助推欢欣鼓舞时,来自美国的“技术输出限制”消息却为其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一限制措施是否会让国内医疗AI行业面临卡脖子的问题?动脉网对行业人士进行了探访。
事实上,10月7日的技术限制可以看作是8月26日相关政策的延续升级。当天,英伟达(NVIDIA)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要求其对部分产品即刻执行新的许可证要求,需获得美国政府许可后才能出售给中国(除台湾省外)客户。受影响的产品包括A100和即将出货的H100两款加速卡,以及搭载这些加速卡的DGX及其他整机系统。此外,未来推出的任何性能等于或强于A100的加速卡及搭载此类加速卡的整机系统也将遵循许可证要求。
尽管英伟达在公告中积极表示将帮助客户申请美国政府许可证,但近年来经验显示,获批可能性几乎为零,相当于事实上的“禁售”。这一新的许可证制度无疑会对国内医疗AI造成一定影响。然而,目前医疗AI在推演端对算力的需求并不高,国内有充足的替代方案可用。此外,国内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巨大,如“东数西算”工程等,使得即使不使用国外产品也能满足需求。
尽管目前限制措施对国内医疗AI的影响有限,但行业仍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规划可替代方案以应对可能的进一步限制。目前,国内AI行业正在探索多种替代方案,包括基于CPU、ASIC和FPGA的加速方案。尽管这些方案尚处于初级阶段且未广泛应用在医疗AI中,但行业内已正视这一问题并正积极寻求解决方案。随着需求的推动和相关政策的支持,这些替代方案有望在未来实现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