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起科技与人文:我们在人大研究人工智能

AI百科6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53 0

  牵起科技与人文:在人大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 | 专题报道

  日期:2022-11-21

  自1978年经济管理信息系的成立,到2019年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的建立,中国人民大学(人大)在40余年的发展中,凭借其深厚的人文社科底蕴,为新兴理工科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学院正以包容的人文精神为指引,致力于创造“智能而有温度”的未来,勇闯科研“无人区”,其中,“文澜”模型便是其杰出代表。该模型由文继荣、卢志武、宋睿华等领军团队研发,擅长解读中文的含蓄语义与图片的抽象概念,被视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关键一步。

  “文澜”不仅展现了前沿科技的力量,更融入了人文的温度。它根植于人大,向着世界进发。接下来,让我们走近“文澜”研发团队,一同见证科研硕果的孕育、诞生与成长,感受人工智能与人文情怀的交融。

  [图片:高瓴人工智能楼外景]

  缘起:“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理念

  2017年,微软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出版了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引发了对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热议。作为该团队的首席科学家,宋睿华一度成为焦点。然而,2020年9月,她选择加入高瓴人工智能学院,这里正孕育着“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愿景。宋睿华渴望将人工智能从机械的、理性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灵动与情感。人大的坚实人文基础,为这一愿景提供了肥沃土壤。

  [图片:高瓴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现场]

  此外,宋睿华被学院“勇闯无人区”的精神深深吸引:“我希望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机构发展初期加入。”2020年10月,团队初步组建,开始研发多模态模型,为“文澜”的诞生埋下人文温度的伏笔。

  文澜:AI中的人文温情

  2021年3月,“文澜”第一代——图文互检模型(BriVL)问世。其名字取自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文澜阁”,寓意浪漫与视觉意向。在此基础上,“文澜”团队开发了H5小应用《AI心情电台》,通过图片匹配音乐,展现了AI的人文温情。

  仅3个月后,“文澜2.0”(BriVL-2)诞生,模仿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实现更高级别的思考与应用。而2022年6月,“文澜3.0”聚焦多模态预训练,自动剪辑视频《稻香》MV在短视频平台大受欢迎。

  此外,“麻里”作为基于“文澜”模型的AI,具备对话与交互能力,正逐步与人类共生共存。

  悟道:科研中的“独家记忆”

  “文澜”团队的努力与成就背后,是专业师者的引领与学子的求知若渴。温静远、高一钊等学生因项目结缘,见证了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而孙泽龙在老师卢志武的点拨下,学会了灵活调整思路。

  [图片:宋睿华和她的小组成员们]

  费楠益在Nature子刊上发表文章的经历让他领悟到脚踏实地的力量。杨国兴则在老师的引导下,尝试为科学理论与实际应用搭起桥梁。

  AI:科技与人文共建的未来

  谈及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孙宇冲冷静自信地表示要做“活的AI”,而吴宜函则希望AI能像人一样感受并参与社会。AI不仅在艺术领域展现潜力,更在歌曲创作、文学写作等方面提供新思考。

  然而,科技发展也带来人文挑战。2021年,“布灵”项目开展了对谈会,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关系。颜梅指出两者应“和合共生”,追求“活的AI”与“活的文学”。

  宋睿华强调,人工智能的最终方向需靠人文关怀引导。温静远也认为,人文知识是AI创作的起点。科技与人文应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图片: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对谈会现场]

  “有温度的人工智能”蕴含人文光辉,不被技术中心主义绑架,而是考虑实际效果与人类需求。科技与人文的融合正铺展一幅壮美图卷。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