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AI 艺术看上去总是有点糟糕?

AI百科5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43 0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造与挑战的交汇

  近年来,三大词典纷纷公布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年度关键词,引发了人们对AI创作的广泛关注。从《柯林斯词典》的“AI”到《剑桥词典》的“幻视”,再到《韦氏词典》的“真实”,AI创作似乎正在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AI生成的内容在表面看来与人类创作无异,但其背后却隐藏着空洞和缺乏深度的问题。

  首先,AI艺术缺乏深度和意义。AI生成的内容通常显得空洞、无趣、一次性,难以打动人心。虽然这些作品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人类创作,但缺乏真正的艺术深度和情感连接。此外,AI工具的崛起对依赖艺术创作谋生的专业人士构成威胁。AI生成的作品正在冲击艺术市场,使得许多艺术家担心他们的作品被AI模仿,从而失去收入和职业安全感。

  技术限制和缺陷也是AI艺术面临的一大挑战。像DALL-E和Midjourney这样的AI生成器,仍然依赖大量数据进行训练,并且在处理复杂和不常见的提示时表现不佳。例如,在生成“骑着宇航员的马”这类图像时,AI存在明显的缺陷,表现出一种“奇怪又华而不实”的感觉。此外,AI生成的艺术品可能会使品牌看起来缺乏预算和创造力,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同时,AI还会被用于各种欺诈行为,如深度伪造和钓鱼攻击,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尽管AI在创意产业中的使用引发了许多担忧,但也可能促使行业的变革和适应。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现场活动和真人表演成为创意产业的主流,而AI技术也许会被用于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推动艺术的发展。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普及也带来了关于创造力、艺术价值以及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深刻思考。DALL-E等工具的普及使得图像创作变得大众化,但这也引发了对于真正艺术家价值的质疑。对于那些将“拉出彩虹”视为创造力巅峰的人来说,我们是否应该认真对待他们的艺术眼光?

  目前,阻碍AI取代人类创作的主要原因是消费级AI工具在艺术方面并不太好。生成式AI通过识别数据中的模式来创建内容,但艺术的意义超越了构成它的图像或文字或它所赚取的钱。如果脱离了原始语境的元数据组合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文本生成器的情况也是如此。去年,科幻杂志《克拉克世界》的创始人尼尔·克拉克在发现ChatGPT生成的作品占投稿量的近一半后,关闭了投稿通道。他认为,尽管AI生成的文本语法完美,但内容却是平淡无奇的。相比之下,优秀的故事作品往往会在多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它们包含的潜台词和含义是统计模型无法仅凭数据掌握的。

  尽管AI已经在电影中得到了一些应用,如让演员的口型与配音的外语相吻合或创建背景场景和人物,但它在欺诈方面同样有用,甚至可能更为有用。例如,数量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电话诈骗、深度伪造和网络钓鱼攻击都是AI带来的潜在威胁。

  尽管如此,AI仍然有可能实现飞跃,让个性化娱乐成为现实。然而,这不可避免地引出了一个问题:大多数人是否希望或将来会希望他们所消费的艺术是一部“非常合格”的高度个性化浪漫喜剧?

  总的来说,尽管我们应该认真对待AI对创意产业的劳动力影响以及道德和环境影响,但也需要停止过分夸大AI的能力。伟大的艺术挑战我们、安慰我们、迷惑我们、探究我们、攻击我们、激发我们、鼓舞我们。因为伟大的艺术是一个奇迹,它提醒我们人类与上帝或许是一回事。而AI被广泛比作一种邪教也绝非巧合;它的信徒们几乎有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相信总有一天人工智能会变得无所不能。然而如果我们只看艺术品的内容或只看一张美女的照片就只能看到内容本身而已。因此我们需要谨慎地看待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并努力保持人类的创造力和价值不被侵蚀。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