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央视用AI播新闻了

AI百科4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46 0

  在B站的一则关于“如何看待用AI制作新闻素材”的投票中,超过7000人参与,其中65%的参与者表示不支持。

  为何会有如此低的支持率?让我们来看看部分评论:

  “尽管使用AI合成画面制作新闻是一种创新尝试,但当前技术尚不够成熟,生成的画面与文字描述不够吻合,常常导致对现实的扭曲呈现。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至关重要。”

  “例如,新闻中提到的防风板,图片展示与实物大相径庭,让人难以根据新闻建议正确购买防风板。”

  “这种带有提醒和科普性质的新闻,其画面应贴近生活且简洁易懂,而非充斥过多无关细节。这些细节的堆砌看似为了使用AI而使用。”

  “说实话,这种画风让我怀疑新闻的真实性。”

  当然,也有支持与认可的声音。例如:

  “在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写稿和动画制作,传统动画制作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这明显提高了效率。”

  “画风多变,有油画风格、写实风格,甚至有新海诚的风格,非常美观。”

  通过对网上评论的整理,我们发现用户并非直接反对AI融入新闻本身,而是对AI生成的内容与新闻内容结合时的匹配度和准确性表示担忧。例如,在候鸟迁徙的科普新闻中,AI视频存在细微错误和违和感;在强对流天气的科普内容中,AI因过于追求呈现每个元素而将视觉呈现得过于复杂,但在关键应急物资如防风板的展示上又不够清晰。

  这种现象对于AI来说或许不算什么,但当它被用于新闻视频时,观众的容错空间往往很小。此外,AI内容呈现的精致度、美观性及中国特色也是用户关注的重点。随着接触AI视频的人群增多,大家对视频的美观性、精准性和艺术性都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所谓的AI动漫、新海诚、美式复古等风格想要再吸引观众的目光和认可将越来越难。

  好在,央视也拥有自主训练的大模型。央广总台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去年7月联合推出的央视听媒体大模型后,在AIGC方向取得了新突破,其中《千秋诗颂》就是一个典范。该作品通过大模型赋能和AIGC辅助制作,集合了总台海量视听数据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成功还原了中国古诗词中的人物造型、场景和道具,实现了从古到今的“穿越”以及从纸张到动画的飞跃。这也是央视出品的AI内容中兼具美感和特色的代表。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千秋诗颂》这样的技术也将被融入新闻视频中,让新闻+AI的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正如央视网党委书记、董事长及央视频公司总经理过彤所言,网络视听作为媒体科技创新的产物,需要迎风起舞、拥抱变化的热情和勇气,但也不能盲目跟风,必须系好“安全绳”。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