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寒潮无法阻挡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热情。在松江区,腾讯AI超算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首届产业链大会;在临港新片区,商汤科技AI算力平台顺利封顶,预计能满足四个超大型城市的计算需求;在徐汇区,北杨AI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将打造又一个百亿级AI产业高地。
事实上,这种火热局面是过去12个月中上海人工智能产业逆风而进、强势前行的延续。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前9个月,上海AI产业规模已达1541亿元,超过2019年全年,且在AI生态营建、场景渗透等方面取得更多进展,有力推动这一战略性产业持续增长,实现“产业规模倍增”的目标。
上海AI产业的增长曲线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一季度产出326亿元,二季度546亿元,三季度669亿元,这是一条越来越陡的上升曲线。作为复苏时间最早、力度最大的产业之一,即使在疫情期间,上海AI企业的订单量也显著增加,各类智能机器人不断驰援各地防控一线。
去年,各种冲击并未改变上海成为众多AI企业投资热土的趋势。仅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闭幕当天,就有36个AI产业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微软、亚马逊、BAT等巨头纷纷与上海签约布局产业生态;商汤、依图、深兰等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等基础类企业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明略、联影、达观等应用类企业深耕垂直领域,提升AI赋能价值。
上海AI产业的空间分布也越发合理。徐汇区的上海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AI产业链;张江人工智能岛在全国形成影响力,带动整个浦东新区的“智能+科创”产业融合发展;闵行区马桥镇加快产业集聚;临港新片区签约一批重大项目。此外,市北高新、长阳创谷等特色园区也正加快建设,形成东西集聚、多点联动的“4+X”格局。
上海在打造高能级产业平台和基础设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腾讯长三角AI超算中心总投资超过450亿元,预计今年上半年入驻首批服务器。商汤科技的新一代AI计算与赋能平台将在明年全面形成服务能力。此外,依图科技的“通用融合计算云平台”等也在顺利推进。
生态的完善不仅体现在“云端”,也体现在“地面”。去年,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基础设施取得重大突破,自动驾驶测试道路总里程达到560公里。随着金桥30.6公里开放测试道路完成规划发布,上海成为国内首个能在市中心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超大型城市。
围绕产业政策、行业组织、融资环境等,上海整体的AI生态圈也在加快生长。高端创新机构如上海期智研究院等启动运作;上海AI产业投资基金完成首批募集;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开始发挥纽带作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举行也帮助整个产业界提振了信心。
作为上海首批AI开放场景之一,张江人工智能岛经过一年多探索,到去年末已落地30余个AI子系统。全市对外开放的AI场景突破50个,吸引全球解决方案超过500个。整座城市已成为AI产业创新的黄金赛道。同时,包括张江人工智能岛在内,全市有4个AI应用场景首度实现从“试点场景”向“示范场景”的升级。
毫无疑问,未来几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有史以来的最好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