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出武雄和他的中国学生们,计算机视觉五十载风云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52 0

  早在上个世纪,金出武雄已经功成名就,荣誉加身:他是CMU的最高荣誉Helen Whitaker讲座教授,荣获CV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Marr奖,担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先进技术咨询委员会顾问,是美国两院院士及IEEE/ACM fellow。然而,他一生中最关键的角色无疑是担任CMU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1992年,他从罗杰·瑞迪(Raj Reddy)手中接过第二任所长一职,从此奠定了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在全球的重要地位。

  金出武雄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他还发起、领导并合作了多个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各种应用系统,如无人驾驶汽车(NavLab)、自主直升机(Robocopter)、计算机辅助髋关节置换手术系统(HipNav)和视频监控系统(VSAM)。他的名字几乎与所有与计算机视觉技术相关的项目紧密相连。

  但真正让他声名远播的,还是他作为机器人研究所所长的那些年。金出武雄设法通过两个主要策略:一是吸引全球精英加入,二是联合匹兹堡大学等多校资源开展跨学科研究,使该所的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水准进入全球前列。他的目标是创建一个拥有200多位研究专家的、全世界最具盛名的机器人研究所。这一愿景不仅实现了,还进一步推动了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成为繁华的学术中心。

  在这个学术中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美国科技公司在此聚集,投资机会和可用人才也开始增加,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传言Uber甚至不惜重金在此地买下整栋楼以网罗机器人研究所的教授,美国通用汽车等大厂也长期与该所保持合作。那些善于发掘机会的人,靠着从机器人研究所挖掘学生项目并将其包装成公司出售,实现财富迅速增长的故事屡见不鲜。

  金出武雄的学生们同样出色,他们中不乏沈向洋、韩玫(平安硅谷研究院院长)、陈梅(微软云与AI首席科学家)等名人。在金出武雄的指导下,他们不仅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还在工业界独当一面,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金出武雄的人生分为三段:前段留在日本,中段来到美国,晚年则回到日本。他的三段经历都围绕着让计算机“看”世界的主题展开。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电气电子工学系本科毕业后,他进入该校堺实验室的“计算机化图像识别”研究小组,师从酒井敏之教授,开始了他的计算机图像和声音处理与识别研究。

  1970年大阪世博会上,金出武雄设计了一套面部识别装置,该装置大获成功。他的博士论文《Computer Recognition of Human Faces》更是将基于神经网络的人脸检测技术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些成就不仅让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也促使了今天在智能手机摄像头中普遍使用人脸检测技术的可能。

  1980年,金出武雄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罗杰·瑞迪招聘到卡内基梅隆大学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在这里,他参与了带有人工智能的摄像眼的机器人及其系统的开发等各种各样的研究。他与团队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直驱机械臂,这一研究被公认为最先进的机械臂技术之一。

  金出武雄在机器人梦想上的探索并未止步。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他发起、领导并合作了多个自主移动机器人和各种应用系统。无人驾驶汽车(NavLab)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该项目旨在开发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汽车技术。1995年夏天,一辆代号为“NAVLAB 5”的小型货车从美国的东海岸驶到西海岸,自主驾驶部分达到了98.7%,这一壮举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CMU机器人研究所的带领下,当时社会正处于一场意义深远的交通革命的边缘。美国科技巨头争相在匹兹堡开设自动驾驶研究机构,汽车制造商也竞相为他们的汽车配备更加智能和自主的系统。2007年的DARPA城市挑战赛中,CMU的“Boss”自动驾驶改装车荣获冠军,这一胜利直接促使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捐赠500万美金建立自动驾驶技术合作研发实验室。

  21世纪之前,金出武雄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一生最重要的角色一定是CMU机器人研究所的所长。1992年他接过罗杰·瑞迪的接力棒后,机器人研究所凭借自动驾驶名声大噪,成功减轻经费压力、扩大师资力量,并将研究模块衍生到自动驾驶汽车及医疗机器人领域。2001年超级碗中使用的“EyeVision”系统便是他们研发的新式现场直播系统之一。这一系统使用了200多台机器人摄像机覆盖整个球场,实现了360°全方位再现选手和球的移动状况的效果。

  金出武雄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学生。他们中有人成为了微软云与AI首席科学家、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Uber高级工程总监等。这些学生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与金出武雄形成了流动的对照。“学生们”的身份成了他们的一个符号,他们起点颇高。然而金出武雄并未因此满足,“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但他对学术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远被铭记。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