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AI雷总爆火,究竟谁来担责?

AI百科3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50 0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声音合成技术已渐成常态,但近期出现的AI雷军锐评视频却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视频不仅未明确标注声音为AI合成,还使用了雷军的真人图片进行自我介绍,侵权行为显而易见。此类行为不仅可能侵犯雷军的肖像权、声音权和名誉权,更有可能损害小米品牌的商誉,甚至带来行政或刑事责任的风险。

  2024年4月23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原告配音演员殷某某发现自己的声音被AI化后,在某智能科技公司运营的平台中出售,遂以侵害声音权益为由,将该公司及另外四被告告上法庭。原告要求五被告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

  这一案例再次凸显了AI声音技术的双面性。一方面,AI技术的进步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创新;另一方面,它也打开了虚假内容传播的新大门。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声音进行创作,显然侵犯了声音权人的合法权益。而若创作内容造成更严重后果,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例如,此前引起热议的三只羊高管录音事件,最终被证实是AI合成内容,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已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AI雷军现象不仅揭示了AI技术在娱乐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暴露了其滥用所带来的法律风险。这是技术进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体现。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类似的侵权问题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为了应对这一趋势,公众需要提高法律意识,学会辨别AI生成内容。同时,法律界、技术界和平台方也应加强合作,通过完善法律框架、加强技术手段和提升平台责任意识,来有效规制AI合成内容的滥用,保护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在法律和科技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都应保持警惕,共同面对技术发展的双刃剑。

  目前,小米集团已采取行动应对此情况,其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在微博上表示已将相关AI语音骂人内容转交法务部处理。同时,短视频平台也在逐步下架各类AI锐评视频。

  科技虽无罪,但法律有边界。法律旨在保护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由于法律具有一定滞后性,AI技术在法律领域的约束和规制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立法仍在不断完善中。尽管《民法典》、《著作权法》等法律为AI合成内容的侵权行为认定提供了一定依据,但在AI技术的使用和监管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明确细节。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