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医学影像AI的“四小龙”?

AI百科6个月前更新 快创云
90 0

  正如世上本没有路,世上也本没有AI“四小龙”。AI“四小龙”——以算法立家的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它们承载了人们对计算机视觉的无限期望。尽管没有明确的标准来定义这“四小龙”,但它们有着一些共同点:创始人来自学术界的明星,拥有强大的融资金额和高估值,以及产品的横向版图与强大的落地能力。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它们占据了国内计算机视觉应用市场份额的60%,位列前四。

  在医学影像AI的发展史上,2018年和2020年是两个特殊的节点。中国影像AI产学研用创新联盟理事长刘士远表示,医学影像AI初创企业在2018年达到顶峰后数量开始减少。而在2020年,十多家企业率先获得国家颁发的“三类证”,正式进入市场。如今,AI创业大潮逐渐平息,“二八定律”显现,头部玩家进入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其中医学影像是最具争议和期待的一个领域。

  基于AI四小龙的标准,我们尝试探讨未来3-5年,谁有可能成为医学影像AI领域的“四小龙”。首先,学术背景是发展的下限。AI四小龙的创始人都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级专家。在医学影像AI领域,联影智能的联席CEO沈定刚教授被誉为学术“天花板”,而深睿医疗、汇医慧影、腾讯天衍实验室等也拥有强大的学术背景。

  其次,是否拿到AI三类证是一个重要门槛。三类证是企业确立先发优势的硬标准。在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科亚医疗、数坤科技、深睿医疗等十一家企业获得了三类证,涉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心脑血管疾病等高频检测需求,未来市场广阔。

  第三,吸金能力也是关键。AI四小龙在融资方面表现出色,而科亚医疗和数坤科技在医学影像AI领域也是“吸金机器”,融资总额分别达到约10亿美元和近10亿元人民币。此外,产业基金的入场也为被投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商业化底气和渠道能力。

  第四,产品的“拓荒”和“回血”能力也很重要。在现有的疾病检查场景中,几乎都有两家左右的企业取得先发优势。然而,医学影像AI企业在商业化层面仍面临挑战,单个辅助诊断系统的市场单价在50万元左右,尚未形成规模化的盈利闭环。

  最后,上市规划也是考量因素之一。过去几年,AI四小龙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高速发展,但远未实现盈利。在更细分的医学影像AI赛道中,科亚医疗、推想科技、Airdoc等传出过上市计划。

  你心中的四小龙会是谁?在医学影像AI领域,同样逃不过二八定律的支配。未来能存活的企业要么是“小而美”,要么是“大而强”。在这个研发投入高、技术周期长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商业化仍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市场会根据价值告诉我们答案。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