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还在探讨AI商业化路径及落地场景时,一家源自上海的公司——智筑云科技,已凭借AI技术完成了全球首个由AI设计的单体建筑——成都世园会叶片场馆。智筑云科技将AI融入建筑设计,不仅提速、增效、精准完成目标,还保障建筑设计师的知识产权,实现多方共赢。那么,这家公司是如何运用AI技术颠覆行业生态的呢?时间回溯至2019年,孙知行从米兰回国后加入李兴钢院士工作室,初入职场便参与上海临港、冬奥会等市政项目。这些项目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促使他思考:能否找到一种方式缓解或改善建筑设计行业的加班常态?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行业加班现象极为普遍。据相关统计,超过90%的设计院从业者每月平均加班时长超过50小时。这种超负荷工作背后,除了市场竞争激烈、内卷、高沟通成本外,过度重复劳动也是重要原因。许多设计院工作模式落后,标准化、模块化、智能化设计未真正应用,工程经验被束之高阁。在孙知行看来,目前建筑设计行业80%的重复性劳动可通过AI完成,剩下20%的核心创意则需设计师的思考与智慧。基于此,智筑云科技应运而生,并推出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生成式AI设计咨询方案“智筑云AI”。
将AI引入工作流后,智筑云科技整体效率显著提升。据测算,在节省人数及工时后,公司能节省60%的成本,同时交付速度提升800%,横向对比更能提升2000%。目前,智筑云科技已直接使用AI技术进行设计工作并服务业主,成功打造多个标志性建筑作品。本期商界科创《C位》邀请了智筑云科技创始人兼CEO分享作为建筑设计师的他如何快速接受新技术并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验。事实证明,市场在变革,大浪淘沙背景下,越早将新技术用于产业,越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是那些高度遵循方法论的企业,应像智筑云科技一样摒弃固有思维,拥抱新技术带来的价值释放。
专访金句摘录:
- (使用AI技术)就可把80%的时间省下来放在工作精准的刀刃上。
- 我们像造铁锹的人,必须拿着铁锹在矿里铲过土,才能知道打造什么样的新铁锹更顺手。这个铁锹是AI和计算机的铁锹。
- 设计工作上我们(使用AI)能节省的成本大概在60%以上,且提高的交付速度是800%以上。
- (AI技术带来的抄袭风险可通过)去中心化甚至知识产权式去中心化规避掉。
- 从CAD时代到数字时代再到数智时代,人可能有这样的观念:这么多工作都是计算机做的,人还要做什么工作?其实最核心的一直都是人类在做。
- AI属于阶段性辅助设计相当于一个加速器,在关键工作节点快速帮我们完成作业。
以下是专访文字版:
商界科创:孙总,您是怎么想到将AI引入建筑设计的?
孙知行:我们做智筑云项目的初衷源于上海临港的项目。19年我刚回国来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李兴钢院士工作室做冬奥会配套设施及临港星空之境主题公园等市政工程。这些项目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于是我们致力于解决行业痛点。因属于智力密集型劳动,大家加班严重且重复性劳动多。于是我们决定做智筑云项目来解决这个问题。
商界科创:与传统建筑设计流程相比,AI的加入能产生什么新碰撞?
孙知行:传统工作流所有数据检索、排查和整理都是人工完成。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能自动爬取数据并形成定向方案供人决策。我们能把80%的时间省下来放在工作精准的刀刃上。
商界科创:智筑云科技在AI技术使用上有何壁垒?
孙知行:主要壁垒在于数据来源和行业Know how。我们像造铁锹的人一样必须在矿里铲过土才能知道打造什么样的新铁锹更顺手。这个铁锹是AI和计算机的铁锹。
商界科创:甲方是否因AI的加入降低对建筑设计师价值的认可?
孙知行:不会。AI优化的是无意义的重复性劳动最终决策和把控还是人。我们打造的是AI雷神之锤执锤人还是设计师或总师甚至甲方。
商界科创:AI在企业端如何实现降本增效?
孙知行:设计院的用人成本非常高因为大量时间用于重复无意义的劳动而智筑云能节省60%以上的成本且提高800%以上的交付速度。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落地运营如国内某头部品牌旗舰店展厅和湘江科学城等。其中成都世园会场馆是世界上首个全由人工智能设计的单体建筑从绿色建筑概念到设计流程全是人工智能自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