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 O’Reilly AI Conference 上,AI 教育领域的先锋机构松鼠 AI 展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将带您回顾,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将带来的机遇。
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纷纷融入教育领域,众多公司纷纷将目光投向“AI+教育”。这一趋势之下,AI 教育究竟是空有噱头,还是将带来根本性的变革?
在 O’Reilly AI Conference 上,国内知名教育机构松鼠 AI 的 CTO 樊星分享了 AI 赋能教育的见解。作为 K12 教育领域的领军企业,松鼠 AI 在 AI 教育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樊星在会上对 AI 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基于他的分享,探讨 AI 与教育碰撞后的故事。
AI 在教育领域已崭露头角。AI 的热潮带动了 AI 教育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兴起的 AI 教育公司多达 100 家。这些公司背后的解决方案大致可分为两类:工具化的解决方案,如智能搜题、发音纠正;以及策略类的解决方案,即自适应学习(Adaptive Learning),通过制定合适的方案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松鼠 AI 采用的是基于 AI 的自适应方法(智适应)。他们认为提高学习效率的核心在于学习兴趣、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基于此理念,他们开发了一套智适应学习系统,专注于 K12 教育。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将学科知识系统细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评和训练,打造高效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首先,系统全面扫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细化到具体层面,然后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节省时间并减轻学生负担;接着通过算法推送教学视频、题目、讲解等资源,按照认知阈值理论,一对一地定制学习时间。同时根据知识空间理论追根溯源,找出学生的学习漏洞;最后通过价值网络评估战略抉择或放弃,督促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套理念下发展的 AI 教育独角兽有哪些特色?松鼠 AI 打造的千人千面的 AI 方案在细节上体现在以下五点:
- 进行超纳米级的知识点拆分,帮助学生更精确地找到问题所在。
- 着手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拆分,通过可测量、可定义、可传授的标准教会孩子举一反三和举一反百。
- 建立非关联性知识点的关联概率,通过知识图谱理论进行测试和教学。
- 用错因重构知识地图,将一道问题标注的多个知识点变为多个错因,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重构。
- 合理使用对抗模型,利用贝叶斯生成对抗网络,基于学生习惯的仿真,再通过 AI 智适应技术和教育心理学模型,创造机器与学生、老师之间的学习和对战环境。
通过这些措施,他们打造的智适应学习体系从数据上带来有效的分析和洞见,针对不同孩子建立全面的学习画像,掌握每个人的优势和缺点,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AI 和教育的碰撞仍在继续。为了验证系统,松鼠 AI 进行了四次人机比赛并获胜。这套智适应学习方案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目前在中国约 300 个城市、200 个学习中心中使用。此外还获得了一些重要奖项如彭博商业周刊商业创新奖等。
在国外,AI 在教育上也逐渐承担更多任务。例如英国的一家平台 Century Tech 利用认知神经科学和数据分析帮助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计划并减少教师工作量;Blippar 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更真实的教学环境以增强学生体验等。这些案例表明整个行业规律:AI 教育核心在于将技术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借助大数据建模和算法推送打造更好的学习体验推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些方案一旦学生能在适合的学习方法中找到成长乐趣自然会投入更多精力成绩也会相应提高。教育是一个庞大但无比重要的话题 AI 教育正在改变这个领域规则但最终效果还需看探索者努力付出但未来随着科技进步产品完善资本投入以及数据累积更懂孩子 AI 将给教育带来更大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