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逼真、手段多样,AI诈骗如何防?

AI百科3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27 0

  AI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便捷同时亦伴随挑战。近期,多起利用AI实施的诈骗案件震惊社会,涉及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再次敲响警钟。

  在内蒙古包头,一桩利用AI技术的诈骗案令人咋舌,郭先生仅用时10分钟便被骗走430万元。诈骗者巧妙地运用了AI换脸与拟声技术,伪装成熟人实施诈骗。而早在今年4月,安徽安庆也发生类似事件,受害人因一段9秒的智能AI换脸视频放松警惕,最终被骗245万元。

  AI诈骗,即利用AI技术模仿、伪造他人声音、面容及视频等信息,进行欺诈、敲诈等行为。追溯至2019年,华尔街日报曾报道一起利用深度伪造语音技术实施的诈骗,涉案金额高达24万余美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的呼娜英研究员指出,随着深度学习等AI技术的成熟,AI诈骗手段愈发多样,门槛降低,辨别难度增加。而网上,高仿真度的换脸软件价格亲民,几百至几千元不等。

  赛迪研究院网络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权强调,基于公开数据、照片、视频等素材,利用深度合成等AI技术生成的虚假信息极具迷惑性,使受害者放松警惕。为应对这一挑战,需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已就《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旨在促进生成式AI技术的健康发展与规范应用。

  刘权认为,该办法构建了AI服务的管理框架,对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实施规范管理,要求企业进行实名认证、信息公示、安全评估等,有助于降低AI诈骗风险。同时,《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的实施也将有效遏制AI换脸等诈骗行为。

  有专家建议立法部门加快对AI技术应用的立法规范,明确限制人工智能设备和软件的使用与注册,防止其“无序化”、“无法化”。奇安信董事长齐向东指出,人工智能技术被用于伪造声音、图像、视频及证据,难以甄别。应对这些挑战,需依赖技术对抗。因此,相关部门应持续研究AI反诈技术,提升防范手段,利用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加强监管与审查。

  此外,提高公众的反诈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样重要。中国互联网协会提醒公众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不轻易提供生物信息,以防信息泄露。治理AI诈骗需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合作,建立公安、工信、网信等多部门及电信企业、通讯软件提供商等的工作机制,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