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你我已被 AI 包围!
过去一年多,AI 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巨头们竞相追逐的焦点。它不仅出现在地铁、电梯间、产品海报和软件开屏等显眼位置,还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人们的线上和线下生活。然而,其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了一种“恐怖谷效应”。
当我们在地铁上、电梯间看到那些由 AI 生成的广告时,不禁会想:这些“显眼包”真的有效吗?例如,深圳地铁的一组公益广告“你的样子”,原本是为了致敬每一位辛勤工作的打工人,但那个皮克斯画风的女孩却显得不自然,手指数量也成问题,更别提她身上完全没有“班味”了。这样的广告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似人非人”的错觉。
再看京东的双11广告,本意是展现满载而归的幸福感,吸引消费者剁手,但结果却有些诡异。那些头发反重力、眼神呆滞的骨感女性,以及假笑弧度几乎一模一样的三口之家,在柔光滤镜下仿佛复制粘贴的人偶或蜡像。这样的广告显然无法打动人心。
相比之下,支付宝的电梯广告则相对正常一些。它们直接标注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展示的是围炉打火锅的姐妹们或喝小酒侃大山的兄弟们。尽管食物卖相不佳、人物油光和塑料感较强,但喜庆的氛围还算有了几分。
然而,当AI代言某个物体时,它也能闹出笑话。比如AI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的水平半斤八两,小男孩的面条与嘴唇难舍难分;代言牙膏的赛博小女孩眼睛大到可怕,皮肤光滑得一丝纹理也无。这样的广告不仅无法吸引消费者,还可能引发反感。
游戏也没能逃过AI的入侵。纸片人在朋友圈公开吆喝但忽略了腹肌不是越多越好的问题。这样的广告不仅没有美感还让人感到尴尬。
尽管苛刻了这么久我们也得承认很多人并不会细看广告。但AI广告可以做到“量大管饱”且在不那么精细的商业场景下细节不必吹毛求疵。然而比起迎面而来的恐怖谷效应AI用几秒钟取代了模特、棚拍、服化道批量产出更加快餐化的“艺术”可能是更加可怕的事情。
其实很多AI广告看着吓人又无趣问题本不在于AI而是做出来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想法更别提打动人让人有花钱的欲望了。相反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创意出众的AI广告却能为人津津乐道。例如麦当劳和汉堡王用ChatGPT互相喊话就很有节目效果;台湾宜家推出的AI海报将童话故事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也能传达出生活的趣味。这些广告都在AI的基础上保留了真实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部分契合了苹果公司那句最著名的广告语“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
相比之下反面例子们只是把AI作为偷工减料的手段或许一开始它们还能勾起某种“超现实主义”的好奇但线上线下看得多了只会让人觉得乏味和毛骨悚然。
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我对AI广告最多的评价是“不知所云”——“一眼看过去甚至不知道是一团什么东西”“我不知道这是在表达什么”“如果人类无法共鸣何谈广告的意义”。这或许和AI科技公司们爱用的话术相悖了在他们口中人人都可以是家但用AI做出来的东西到底好不好敷衍不敷衍评判的标准依然是人。
既然我们终将抵达AI广告泛滥本身就说明了人们心照不宣的秘密:这股洪流无法阻挡。未来AI将日渐变得普通掉进日常生活里无法再一眼辨别像水滴掉进了大海以后也没有人能再刻意区分水滴和大海。如果说AI的广告没个性和情感或许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的是又有多少人类的广告让人印象深刻以及让AI赋能的同时又如何保留打动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