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放榜,填报志愿总是热门话题。尽管高考改革不断推进,但每年的考生都会表达同样的困惑:选择专业时迷茫无助。在近年来的热门专业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炙手可热的,但这个专业太过新颖,网络上尚未出现“千万别报人工智能专业”的调侃。因此,是否适合报考AI专业、选择哪所学校的AI专业、有哪些注意事项,依旧是考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去年,我们曾发布过一份AI报考指南(http://www.cbdio.com),介绍了AI人才市场需求和部分院校的培养方向和招生计划。今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希望能为考生提供更多帮助。
一、国内设立AI专业的本科院校
根据中国教育部官网今年3月29日公布的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通知,人工智能专业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共有35所中国高校获得首批建设资格。这些高校包括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理工科院校。


人工智能专业代码为080717T(T代表特设专业),学位授予门类为工学,正式成为中国高校本科专业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的迫切需求,高校纷纷加强人工智能方向的人才培养。从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到2017年仅19所高校设立该专业,到2018年猛增至96所,发展速度迅猛。
二、填报志愿的三大因子:师资力量、深造潜力、平台资源
对于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需要考虑师资力量、深造潜力、平台资源等因素。其中,师资水平最为关键,因为课程设置和培养水平都与师资水平直接相关。
师资力量
当前中国高校的人工智能师资紧缺,顶尖专家多集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普通高校难以吸引顶尖人才。《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204位学者中,有12位任教于国内高校。这些领军人物推动着中国人工智能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受学生欢迎。例如,姚期智是至今唯一获得图灵奖的华人,张钹是中国最早进行人工智能研究的学者之一,何新贵是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等。
在当前高校人工智能学科体系尚不健全、本科教育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学科带头人的学术水平、研究方向等,往往决定学校AI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深造潜力
尽管大部分AI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许多相关学科仍需要深厚的理论研究背景。加上许多AI公司核心岗位要求硕士学历,继续深造成为许多学生的选择。就读教育资源丰富地区或联盟型高校,在考研时事半功倍。此外,拥有重点实验室的高校几乎等同于优势学科和王牌专业,侧面证明学校在AI领域的实力。例如,清华大学的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早于1987年开始筹建。

平台资源
不同于其他计算机学科,AI教育需要足够的算力与适合的生产工具。校企合作是普及AI应用教育的合适方式。学校提供教学场景和资源,企业提供硬件算力和平台资源,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目前,百度、华为等知名企业已在助力高校AI人才培养。例如,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引入了一站式实践教学和教务管理平台“AI Studio教育版”,开放大量基于真实业务场景的数据库和强大算力。
四、部分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及培养方向
继去年盘点部分高校招生及培养计划后,今年进一步扩充:
- 山东大学:新增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6个专业,除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外,其他均有招生计划。培养方向为探索和解决人工智能领域前沿问题、复杂工程问题,培养领军人才和国际一流工程师等。
- 天津大学:2018年设“新工科试验班”招生,2019年人工智能学院本科招生。培养方向为脑认知计算、先进机器学习等方向。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试验班,自2018年起招生,计划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优秀拔尖人才。
- 重庆大学:计划招生6400人,新增人工智能等专业。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大数据及软件学院,培养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人才。
- 苏州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实验班,面向国际科学技术前沿开展博士、硕士及本科生培养。
- 湖南工业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与北京中科院等紧密合作。
- 重庆邮电大学:依托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计划打造顶尖行业应用研究专业。
- 南宁学院:采取“双主体”管理模式共建学科专业群等。
此外,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也是报考热门专业。考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择。
总结与建议
AI领域人才缺口大且薪资高,吸引众多人才加入。但该领域竞争激烈且对复合技能要求高,需要持续学习和良好的数学及编程基础。因此,考生需做好综合分析和思想准备。无论选择何种专业方向,都应保持对AI的热爱和持续学习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