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报道,随着ChatGPT等人工智能模型的迅速迭代,生成式AI(AIGC)技术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一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教育领域,其影响尤为显著。当大众还在讨论大学生使用AI撰写论文的利弊之际,“AI+作业”已悄然进入中学课堂,一批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已无缝接入“AI+”的浪潮。
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家长,对于孩子频繁利用搜索引擎、搜题软件及AI辅助完成作业的现象,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这些新工具显著提高了孩子的作业效率,但过于轻易地获取答案却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过程。另一方面,在AI时代让孩子完全避开这些工具显然不现实,因为周围人都在使用ChatGPT等新型工具。因此,若缺乏正确引导,孩子可能会滥用这些工具,将“AI+作业”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拍照搜题”。此前,教育部门曾成功整改了可能惰化学生思维、违背教育规律的“拍照搜题”类应用,而今这些新工具功能更为强大,使得家长如笔者般感到担忧。学生虽能通过AI完成作业,却未必真正掌握解题思路或深入理解知识点,考试时可能原形毕露,这不仅影响学生成绩,也令教师难以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干扰教学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AI+作业”正呈现低龄化趋势,许多小学生都已熟练掌握AI搜题技巧。因此,如何规范“AI+作业”,消除家长疑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需要相关部门的介入与引导。面对AI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新挑战,全面整改“AI+作业”既不现实也不可行。更为可取的做法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规范性、指导性文件政策,指导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合理使用“AI+作业”。例如,明确哪些作业和课堂教学允许学生使用AI辅助完成,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并拥抱新技术。同时,学校和教师应根据AI技术及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和课后作业管理方式。针对“AI+作业”,教师应提升作业质量要求,促使学生先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问题后,再使用AI完善思考过程、拓展知识结构。
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旨在通过试点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此举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的重要举措,其成效值得期待。
此外,在AI时代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一个重要议题。许多城市孩子已能熟练利用AI学习工具,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因此,在指导“AI+作业”规范发展时,需兼顾城乡差异,因地制宜地推广新技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