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迈向“人工智能+”时代,从ChatGPT到Sora的涌现,标志着技术进化迈入新纪元。今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热议焦点。深圳,作为先行者,正将AI从改造世界的“利器”转变为城市的“新名片”。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将重塑深圳产业布局,引领生态变革,而应用则是其关键所在。
图源:图虫创意
AI:改造世界的“利器”
“从本质上讲,AI是工具,是改造世界的利器,其广泛应用是各行业进步的基石。”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前海分院副院长胡振宇指出,无论是“+”还是“×”,均从应用视角审视AI,这是时代趋势。“当AI融入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时,‘AI+’便真正实现了。”他认为,深圳应聚焦应用,充分发挥其优势。
胡振宇提出三点建议:首先,确保AI的“粮食”——数据充足,建立多元化数据来源;其次,利用清洁能源支持算力;最后,打通产业链,构建深圳AI产业集群。
探索人工智能新赛道新场景
“当前通用AI技术仍处于技术突破阶段,与生物智能存在差距。”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杨金锋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体系”为例,强调应开拓新赛道,发展基于认知科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他提出加速学科调整、推进数据工程、加强“通感一体化”边缘设施等措施。
杨金锋认为,人工智能行动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提升职业教育贡献度;二是建立专项计划促进校企融合;三是建立类脑计算平台推进技术革新和人才供给。
“人工智能+”影响深圳产业布局和生态
“缺乏商业应用场景的AI技术突破无实际意义。”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陈能军指出,企业应保持谨慎乐观态度,通过长期实践探索适合自身的AI应用。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陈能军认为,“人工智能+”将深刻影响深圳产业布局和生态。他提醒注意高端算力资源依赖进口和人才稀缺问题。
为应对挑战,深圳正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展望未来,陈能军建议深圳聚焦应用层开发争取先发优势特别是在国产化算力和人才培养方面。
AI成为深圳“新特产”
“从基础层到应用层深圳人工智能产业链日趋完善。”广东数字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袁侃认为深圳在AI领域表现突出应用场景丰富企业数量领先。他定义“人工智能+”为更高层次影响深远的融合模式将AI作为基础设施和驱动力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化决策优化和创新。袁侃以“手术机器人、刷掌支付、数字化生产”等为例指出深圳在AI领域的创新力和潜力同时提醒关注伦理、安全、隐私等问题。
巩固并提升全球领先地位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吴瑾认为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性AI论坛和竞赛是关键举措。依托国际研究中心筹办高端交流活动并创办具有深圳特色且国际影响力的竞赛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激发青少年兴趣。她强调在推动发展的同时应重视伦理规范建设深圳已准备设立伦理委员会与国际标准对接推动形成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