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新”图生视频、视频续写功能后,快手视频生成大模型可灵在一个月内迎来了第三次重要升级——网页端正式上线。
据快手方面透露,此次升级推出了更加清晰的高画质版,以及首尾帧控制、镜头控制等新功能,单次生成的文生视频时长也增加至10秒。此外,快手图像生成可图也宣布开源。这一系列的更新,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可灵的功能性和用户体验。
在近期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快手大模型家族也首次亮相,其中包括视觉生成大模型(可灵、可图)、快意语言大模型以及推荐大模型等核心矩阵,这些矩阵覆盖了内容理解、分发、生成等多个方面。
快手所构建的大模型矩阵覆盖了从内容生成到商业化运营等各个环节。作为短视频平台的快手,一方面通过AI技术降低内容生产门槛,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积极将AI技术应用于电商业务中,帮助商家实现智能化经营,进而实现其商业化目标。
然而,在有限的注意力资源下,内容和商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互搏”,快手希望利用AI技术使这两者“化敌为友”。目前,已有超过50万用户申请可灵内测资格,视频生成数量达到了700万条。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可灵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潜力。
在WAIC大会上,快手还展示了以语言大模型快意、推荐大模型以及视觉生成大模型(可图、可灵)为核心的大模型矩阵。这些模型在语言、推荐、视觉等多个方面对应着内容生产、理解、推荐等多个层面,并已实际运用于快手的业务运营中。据快手高级副总裁介绍,快手的推荐模型SIM参数规模已达到十万亿级别,下一代推荐大模型架构ACT预估每天可为快手App带来4亿分钟的用户观看时长。
AI工具在化解内容和商业“互搏”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据数据显示,与今年1月相比,6月快手AIGC月活跃客户数增长了8倍,月GMV规模提升了64倍,平台AIGC广告收入规模也提升了12倍。然而,在AI工具的使用上,“快手们”也设置了一些“红线”,例如对数字人直播的应用就相对谨慎。这反映了内容基因的平台与电商基因的平台在逻辑上的根本区别。
尽管大模型、AIGC工具在内容理解、生成以及分发、推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要成为一个完美的经营工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技术上的限制外,转化还涉及经营用户的注意力、情绪变化等复杂因素。因此,需要在更漫长的经营过程和流量周期下寻找真正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