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冲击来了!从引进晶片到矽谷恐慌真能弯道超车?

AI百科3周前发布 快创云
12 0

  今年春节期间,AI领域的热度持续高涨,从曾经的AI教主黄仁勋,到通过低成本、高性能打造AI模型的中国新兴企业DeepSeek,其去年底推出的DeepSeek-V3,以及1月发布的DeepSeek-R1,不仅引发了硅谷的广泛关注,更导致了全球AI股市的波动。据称,DeepSeek-R1能够媲美OpenAI的o1模型和Meta的开源AI模型Llama 3.1,这一系列事件不仅让美国对国内的AI技术封锁效果受到质疑,甚至影响了北美四大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谷歌、微软和Meta)对AI芯片的需求,进而引发辉达股价的波动,并改变了AI产业的投资逻辑。

  然而,中国AI能否实现“弯道超车”呢?虽然OpenAI在推出新模型的速度上确实有所放缓,但在近期的CES展会上,其提到的“缩放定律”表明,除了前期的训练阶段,后期的训练及测试时间的缩放也是AI发展的关键。此外,有报道称DeepSeek实际上使用了5万颗受出口管制的H100芯片进行AI训练,而非其论文中所述的2048颗H800芯片。虽然中国引进英伟达AI芯片并非新闻,但近期有企业疑似通过第三国如新加坡购买AI芯片的行为,仍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如此,中国仍在努力突破美国的封锁,逐步积累算力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通过运用蒸馏模型与API开源策略,降低了计算成本。虽然这种做法并非创新之举,但它向市场展示了即使不大量投入购买AI芯片,也能打造出高效能的AI模型,从而加速AI商业模式的探索。然而,如果DeepSeek希望向通用人工智能(AGI)迈进,仍然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这意味着它可能需要更多的AI芯片。因此,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处理器厂商迅速响应,宣布其产品支持DeepSeek模型,而微软则宣布可在其Copilot+ PC上运行该模型。与其讨论中国AI是否能实现“弯道超车”,不如说这场技术突破促使美国企业重新思考其AI发展路径。与其恐慌和担忧,不如积极拥抱变革,探索新的AI发展模式,这将成为AI竞争中的核心优势。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