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载重逢春晚舞台,阿里携云与AI再掀科技浪潮。
2025年的春晚,首次引入云计算与AI作为独家服务商,将大模型视觉技术融入多个节目,并应用于全球直播,此举标志着技术革新的一大步,其象征意义堪比昔日高铁技术的展示。那么,为何春晚选择了阿里云作为技术后盾呢?
首要因素在于其强大的全球直播支持能力。相较于传统卫星直播,云计算不仅能够承载更多内容,成本更低,且更便于各类网络环境的观看。去年巴黎奥运会便是一个例证,阿里云成功支撑了全球直播,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至云平台,再通过全球数据中心进行分发,确保观众能够享受流畅的直播体验。
其次,阿里云在春晚中大量运用了前沿的AI技术。节目现场,程序员数量显著增多,阿里云的工程师与节目组紧密合作,利用AI生成节目效果。例如,《笔走龙蛇》武术表演就借助了“云上AI多视角呈现技术”,重现了巴黎奥运会上的“子弹时间”,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天空环绕视角”,营造出“时空凝结、移步异景”的立体视觉效果。
此技术的实现依赖于一套由30台相机组成的云上多视角拍摄系统,在录制整个舞台后,通过AI算法进行3D渲染,让观众即使身处远方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而在莫文蔚与毛不易合唱的《在岁月里的花》中,通义万相利用AI技术实现了“油画定格”,将动态舞蹈瞬间转化为精美静态画面,实现动态与静态的丝滑切换。
然而,春晚所展现的技术仅是阿里云实力的冰山一角。无论是云转播还是AI节目,对阿里云而言,技术挑战早已在十年间悄然克服。登上春晚,只是其技术成果的一次展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背后的技术内核与时代意义。
回顾阿里云的发展历程,其在创业初期并不被看好。这主要是因为其起步过早,正如同任正非所言:“领先一步是先进,领先三步就是先烈。”2008年,中国虽已举办北京奥运会并位居金牌榜首位,但在硬核科技领域仍处于“三无”状态:无芯片、无操作系统、无算力系统。当时,中国的大国企及一流互联网公司几乎均依赖“IOE”模式(IBM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
然而,2013年,阿里下线了最后一台IBM小型机,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公司“去IOE化”的成功。这一成就的核心推动力正是阿里云。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在初期并不被李彦宏、马化腾等人看好,甚至遭到美国Oracle创始人埃里森的公开批评。但马云却选择了相信这一技术,将其视为一场豪赌。2009年,阿里投入10亿预算于阿里云,占当年全部利润的100%。
正是这份坚持与信念,使得阿里云得以崛起。王坚团队历经四年努力,“飞天”操作系统终于一飞冲天,成为中国首个在技术与商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与成功的操作系统。它融合了物理机与虚拟机的优势,实现了性能“零”损耗与上云“零”障碍。2013年,“飞天”单一集群能力达到5000台,登顶全球第一。
如今,“飞天”已能将全球数百万台服务器连接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单一集群规模可达1万台。其网络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总用户数突破230万。阿里云更成为奥运会的唯一云服务合作伙伴。在巴黎奥运会上,云计算首次替代卫星网络成为主要转播方式,创造了人类转播技术的历史。
放眼全球,能与微软、谷歌、亚马逊正面交锋的云计算服务商寥寥无几,阿里云便是其中之一。正是2009年的那个“愚蠢”决定,让中国在全球云计算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反观欧洲,在云计算竞赛中已彻底落后。
随着AI时代的到来,阿里云再次站在技术浪潮之巅。其拥有研发AI大模型的先天优势——强大的算力支持。早在2018年,阿里云便启动了AI大模型的研发工作是中国最早也是唯一积极研发并全方位开源AI大模型的云计算厂商。“通义千问”大模型便是其代表之一已成功接入30万家公司并服务于科研单位如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地球化学研究所等。
然而这些只是阿里云技术的溢出效应其真正强大之处在于构建了中国AI的算力底座。中国近一半的AI大模型都是在阿里云上运行而被美国最新拉黑的“智谱华章”公司其研发的AI大模型也是在阿里云上训练的。此外众多AI大模型如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等均依赖于阿里云的算力支持。
如今AI的竞争已不亚于核武器之争。美国甚至将AI创新命名为“曼哈顿计划”。值得注意的是OpenAI之所以依附于微软集团除了资金外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微软的云计算支持。全球领先的AI公司无不掌握着海量算力资源OpenAI背后是微软云DeepMind背后是谷歌云Anthopic背后则是亚马逊云。
事实证明仅靠大模型无法赢得AI之战。要彻底缩小中美AI技术差距还需依靠云计算的支撑。“没有云就没有人工智能”这一理念已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