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立法先行,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互联网法治大会上,赵晓海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应从实际需求出发,包容审慎,分领域、分专题渐进式推进。他建议,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法规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GC等AI技术正推动人工智能进入新的时代。然而,其伦理治理风险也备受全球关注。赵晓海在大会上介绍,中国从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两个方面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包括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多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在国内法治方面,中国正在全面加强网络、数据、算法、算力、应用五大基础领域的立法工作,积极稳步审慎推进人工智能立法治理。赵晓海还展示了北大法宝在立法人工智能应用方面的成果,并分享了其在多个国家级科研课题中的实践应用。他强调,立法人工智能技术在法律文本编纂、分析决策、数据流通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在会后采访中,赵晓海谈到了立法人工智能工具的合规治理问题。他建议,在公开法律数据时,应处理好个人信息等因素,以分级分类的原则进行处理。同时,他提到,裁判文书的公开程度需要谨慎考虑,既要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又要避免过度公开可能带来的法律风险。
赵晓海表示,推动人工智能地方立法先行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法律规范体系的整体优势,使现行法律法规适用于人工智能发展。他强调,中国AI监管立法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尺度,既不能过于超前或严格,也不能滞后或放任不管。此外,他还强调了统筹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重要性,并呼吁积极参与和引导国际数据和人工智能体系规则的建立。
在全球AI治理层面,赵晓海认为国际合作是无可取代的。他提到中国等28国签署的《布莱切利宣言》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他强调在全球合作中协同处理人工智能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政府在AI安全性和透明度讨论中的不可或缺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