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一方面,裁员和收缩的消息不断传来,让人倍感压力;另一方面,生成式AI的兴起则为行业带来了“奇点时刻”,带来了新的机遇。
事实上,AI在游戏中的应用并非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雅达利的《Pong》就引入了电脑控制的对手,尽管那时还属于游戏策划的脚本范畴,但已初具AI的影子。如今,游戏行业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接纳速度更快,态度也更积极。根据知名投资机构a16z的调查报告,87%的游戏工作室正在使用AI。而天风证券的游戏产业调研也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对象表示AI已应用于游戏项目开发中。
网易(9999.HK)无疑是AIGC与游戏结合方面的先行者。网易CEO丁磊曾明确表示要抓住AI这一百年不遇的机遇。在最近的财报业绩会上,网易透露前三季度在AI自研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上的投入已超过120亿元。而网易的《逆水寒》手游更是主打“全球首个大规模落地AI玩法的开放世界游戏”,备受瞩目。
对于网易来说,前有腾讯这样的“巨头”,后有米哈游等“上海游戏四小龙”的追赶,其能否借助AI实现逆袭?本文将围绕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
《逆水寒》的AI化成色几何?
《逆水寒》手游自6月底公测以来,在前期投放了大量的手游素材,显得尤为“豪横”。据《游戏日报》的统计,7月的游戏买量榜单中,《逆水寒》手游首次进入前20名。从投放素材来看,该游戏特别注重角色外观与武侠美学,尤其是智能捏脸和AI队友。这些元素不仅与游戏的定位相符,也吸引了大量玩家。
从玩法和宣发两个角度来看,《逆水寒》手游的“AI浓度”都极高。在互动玩法上,网易将AI技术应用于捏脸、战斗、剧情等多个方面,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文字生成想要的人物外形,还可以与AI对手一起打副本。同时,玩家也可以与智能NPC互动,被称为游戏版的“GPT”。根据部分新老玩家的反馈,AI确实起到了吸引玩家和优化体验的作用,但长期来看仍需网易的运营与策略支持。
网易游戏的AI战略的逻辑主线是什么?
《逆水寒》手游只是网易游戏AI战略的一个成果。从当下游戏厂商集体拥抱AIGC的打法来看,网易的AI战略并不新奇。AIGC在游戏场景中的落地主要有两条核心主线:一是在B端的游戏生产上利用AI工具降本增效;二是在C端用户体验上满足玩家的需求,提供沉浸式的角色扮演体验。
网易的实践也围绕这两条主线展开,通过中台化、自研化和人机交互“三步走”实现AIGC在游戏场景的落地。第一步是中台化,通过组建AI中台部门收集数据、沉淀通用平台与玩法模版;第二步是自研,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主研发;第三步是“人机协作”,探索更大的边界,如无人装载机等产业场景的应用。
网易游戏能借AI逆袭吗?
事实上,网易率先打出技术牌,用《逆水寒》手游大讲AI故事,反映出其增长焦虑。在国内游戏市场变化的风向中,“转型”已成为大小厂的共识。尽管熬过了“版号荒”,但焦虑并未消散。从产品角度来看,拥挤的品类赛道和稀缺的爆款使得国内市场卷生卷死。
AIGC为处于焦虑中的国内游戏厂商提供了新的方向。一方面能带来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在玩家体验上也为大厂在出海等增量业务找到新的切入口。以网易游戏今年出海的《蛋仔派对》海外版本为例,自9月上旬上线以来在东南亚市场表现不俗。
然而,网易游戏能否借AI逆袭仍存疑问。一是战略定位的摇摆,游戏AI并非网易的战略而是战术;二是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国内头部游戏厂商大多建立了自身的AI中台并在落地场景上进行了布局。
总体来看,尽管游戏AI的应用尚处于早期阶段但潜力巨大。对于网易来说,《逆水寒》手游带来的AI体验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如何更好地抵达玩家心中开放的世界仍需更多的探索与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