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多家机构相继发布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的统计数据,关于谁是国内手机市场领头羊的争论再次在业内引发关注。那么,事实究竟如何?这些数据真的能反映出国内手机企业的真实竞争力吗?
国内市场争第一:排名频繁更迭,自嗨与营销噱头十足
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出货量统计显得颇为“奇葩”。在四家主要调查和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IDC、Canalys和TechInsights)的排名中,华为、荣耀、OV等品牌在榜首位置频繁更迭。其中,IDC将华为和荣耀并列第一,差距仅为0.1%;Counterpoint Research将vivo列为榜首;而TechInsights则将OPPO列为榜首。此外,市场研究机构BCI公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手机市场激活量排名也显示,国内厂商排名较为接近。
观察这些排名不难发现,即便榜首与垫底厂商之间的差距最大也不会超过3%,前三之间的排名更是非常接近。这不禁让人怀疑,手机出货量数据是否已成为各统计机构因某些利益关系而赋予国内相关厂商自嗨与营销噱头的工具。
畅销机型、营收对比:国内厂商全球表现大相径庭
当国内厂商为不同的统计机构给出的榜首排名沾沾自喜时,放眼全球手机市场,无论是从出货量、畅销机型、ASP还是营收来看,国内厂商的表现都大相径庭。
从出货量来看,三星和苹果无可争议地占据全球市场的第一和第二。而国内进入榜首的厂商要么未能进入前五,沦为Others;要么勉强进入前五,但排名靠后。例如,在国内统计中位列第一的小米,在全球市场中稳居第三。
从畅销机型来看,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第一季度全球10大最畅销智能手机榜单,国内手机品牌均榜上无名。此外,在ASP和整体营收方面,国内厂商也远远落后于苹果和三星。例如,2024年第一季度全球ASP为370美元(约合2679元人民币),而小米、OPPO、vivo的ASP分别为159美元(约合1151元人民币)、257美元(约合1861元人民币)、211美元(约合1528元人民币),均未达到全球平均水平。
AI应用迷雾:市场和用户无感,行业缺乏硬性量化指标
尽管今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有复苏迹象,但根据最新供应链消息,智能手机行业仍处于下行周期。同时,研究机构预测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将延长至51个月。在此背景下,国内厂商纷纷傍上AI,尤其是生成式AI,试图通过技术革新吸引消费者。然而,从出货量、畅销机型、ASP、营收等指标的综合考量来看,AI对国内手机厂商的助力微乎其微。近期多家媒体的市场和用户采访也证实了这一点:用户对于AI在手机中的应用感知不强,甚至缺乏感知;而所谓的AI应用替代品随处可见。此外,用户选购手机时依然关注拍照、续航及整体性能等硬指标和刚性应用。
在行业内对于AI手机更是雾里看花,各说各话。例如有的声称做平台级和操作系统级(大模型),用AI系统重构操作系统;有的要做“超级智能体和AI Pro智能体开发平台”,完成整个AI生态的落地;有的将停止传统“智能手机”新项目投入,未来将all in AI。然而,目前行业内缺乏关于AI手机的硬性量化指标。不过咨询机构IDC和Canalys等机构提出了部分量化标准如SoC性能、端侧LLM推理性能等虽然未必全面但为用户选择手机时提供了可量化的参考标准避免被某些厂商收“智商税”。对于相关厂商来说一定范围的量化尤其是事关算力的硬件指标量化也可以避免给外界一种自家AI手机“假大空”的噱头宣传体现差异化的同时彰显出对于用户的诚意。
综上所述国内手机市场销量一哥人人有份的魔幻景象以及傍AI雾里看花般的趋之若鹜背后反映出的是国内手机企业和产品在全球手机产业中竞争力的羸弱。当然这里并非否定AI在手机中的应用前景只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智能手机本身的创新依然是重中之重且存在空间回归其本真才是正道至于AI可以有但千万不要沦为某些国内厂商的道具否则我们可能再次失去赶超苹果和三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