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螺油子”前世今生

AI百科4个月前发布 快创云
84 0

  “波螺油子”,这条曾是老青岛标志性特色道路的代名词,即便在多年消失后,依然是这座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波螺油子”一词,不仅指代由马牙石铺就的路面,更蕴含其蜿蜒曲折的路形,以及岁月沉淀的独特景致。

  “波螺油子”究竟位于何处?其形成原因及名称由来又是怎样?即便时至今日,许多人或许仍感困惑。数年前,本平台曾携手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发布过袁宾久先生的详尽图文解析,深度追溯了“波螺油子”的历史渊源。今日,我们再次整理发布,旨在回望这条承载城市历史与青岛人特殊情感的记忆之路。蜿蜒曲折的石径,诉说着胶东路的过往。

  自2000年拍摄的无棣一路及2006年观象山上的胶宁高架路江苏路至莱芜一路段照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

  【胶东路西端与热河路交口(2000年)】

  如今,胶宁高架路(热河路至莱芜一路)下,隐藏着一条上世纪20-30年代建成的“胶东路”。此路依山势而建,东西走向,因弯多坡陡,全路段均采用花岗岩小方石(俗称马牙石)铺设,其独特路形与路面俗称“波螺油子”。青岛老城区三面环海,多山地形自城市化之初便造就了与平原地区截然不同的道路风貌。而两侧多为红瓦屋面两层小楼和里院的胶东路,更是将这一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胶东路立体示意图与西端路口(AI制作视频)

  《青岛市志》之道路工程篇记载:

  “青岛市区的道路,多建于丘陵之上,地势高差显著。针对山坡道路的处理,规划设计分为三种方法:山顶道路、半山坡道路及山沟中道路。每种方法又有一面建筑和两面建筑之分。高度不一的街道显得错落有致,红瓦绿树更添城市美感。为防车辆下行过快,街角或交通频繁交叉点设有缓冲地带。

  江苏路、上海路、热河路、胶州路四条路相交于高坡之上,成为过往车辆的缓冲地段,使用上较为安全。为防雨水、山洪冲毁路面及便于行车行人,道路纵坡超过5%的斜坡路面处理,一是用小方石铺装,二是用长方形剁斧石板铺砌。如曲阜路、黄县路、肥城路等采用小方石铺装;黄岛路则用长方形剁斧石板铺砌,既美观又坚固实用。历经世纪风雨,仍完好如新。”

  缘 起

  1972年航拍照片中的胶东路路形走势(AI制作视频)

  【1911年《青岛地图》局部】及【1916年《青岛规划图》局部】显示,自1891年清廷议决胶州湾设防起,至1914年日本占领青岛前,这一区域已初具雏形。德国占领青岛后,城市化建设加速进行。1923年开始的房屋与道路规划,标志着这一带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貌的城市区域。

  【1924年《青岛井户图》局部】及【1928年《青岛市街图》局部】进一步展示了该区域的演变过程。1924年的地图上,热河路与江苏路北端以东的山坡上已划出建房地块;至1928年,一条蜿蜒曲折的胶东路已清晰标注于图上。

  【1931年无棣一路1号建筑图(青岛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及【无棣一路1号建筑东南与西南立面原貌(2000年)】揭示了当时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同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记录了苏州路和胶东路的修扩建工程细节。

  初 遇

  1960年,作者的姥爷退休后转至合江路13号的大连山宿舍家属服务站工作。作者自幼跟随姥爷多次走过这段被俗称为“波螺油子”的胶东路。回忆起当年从家中步行至大连山的情景,虽路途艰辛但充满乐趣和好奇。特别是那段大落差、360度大回转的S形路段,更是令人难忘。

  80年代末,作者因亲戚住在苏州路而频繁走过这条充满历史与记忆的道路。此时的“波螺油子”,已不仅仅是通往亲戚家的道路,更成为一处承载青岛历史与文化的地方。

  当人们再次看到这篇图文时,许多人的记忆中不禁浮现出当年的情景。“波螺油子”,这条最具老青岛特色的道路即便消失多年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从热河路沿阶而下踏着光滑的石板路那些过往的小贩、熟悉的店铺仿佛重现眼前……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